《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e108077a0116c175e0e48c1

教学设计

名称 执教者

《热力环流》

郭宝田

课时

2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

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

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本

知识与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能力目标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题。

过程与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方法目标

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度与价值观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目标

活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

热力环流的应用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堂小结 2分钟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 : 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

讲解其形成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 :1.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其探究情况,并看情况给予学生引导、点拨。

2.给作图正确,讲解到位的小组加分。 3.学生展示后,播放课件,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得出热力环流形

成的根本原因;解决新课导入时的问题。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2.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更好理解掌握重点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探究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转入城市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探究二 城市风

首先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绘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以抢答形式先去收的小组代表上台作图并讲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给快且正确的小组奖励和表扬,

然后展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进一步思考问题:

1.城市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在何处布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探究三 海陆风

1.先列举实例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摄影爱好者在海边拍照

的时候,怎样站立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呢?面朝大

布置作业

1分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海还是背朝大海?

2.带着问题教师出示海陆风的课件,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归纳.

3.向学生提出问题:

①沿海地区白天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②并揭晓问题答案应该在白天去拍照而且要想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应该是面朝大海

4.出示《军港之夜》这首歌,让学生找到歌词中欠妥的地方

【设置悬念】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

的分析模式,请同们对山坡与

山谷风提出问题并研究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揭晓问题的答案 【课堂巩固】播放习题,学生思考并作答

课件展示《夜雨寄北》这首诗提问:巴山为什么会下雨?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1.城市风 2.海陆风 3.山谷风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效果不错,学生积极性挺高。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平时不是

没有积极性,而是没有找到调动起来。不爱动脑,不爱参

与,越发没意思,听讲的效率不高,成绩停滞不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