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同步练习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建筑结构抗震同步练习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e4c590cf78a6529647d53bb

《抗震结构设计》同步练习答案

第1章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 地壳 地幔 地核 2. 构造 构造

3. 浅源 中源 深源 4. 面波 纵波 横波 5. 1 6. 5 7. 10%

8. 抗震设防烈度

9. 不坏 可修 不倒 10. 63.2% 小震 11. 四 丙

二、解释名词

1. 震中距是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2.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

3.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4.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抗震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5.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6.当建筑物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来自设防烈度区或比该地区设防烈度大一度的地区的地震时,为设计近震。

7.当建筑物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可能来自设防烈度或比该地区设防烈度大二度或二度以上地区的地震时,为设计远震。

8.罕遇地震就是大震,它所产生的烈度在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2%,这个烈度又可称为罕遇烈度,作为第三水准的烈度。

三、简答题

1. 答:建筑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如下:

第一水准,当遭受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答:第一阶段设计是要做到“小震不坏”,即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用线弹性理论的方法求出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再和其他荷载效应组合,计算出结构内力组合设计值进行验算,以达到“小震不坏”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要做到“大震不倒”,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相当于大震)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发生倒塌),如果有变形过大的薄弱层(或部位),则应修改设计或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3. 答:规范规定,对各类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按下列要求考虑:

甲类建筑,按专门研究的地震动参数考虑;其它各类建筑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考虑,但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可不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

对各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应按下列要求考虑:

甲类建筑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考虑;丙类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考虑(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降低)。

第2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一、填空题 1. 不利地段

2. 长 大 长 3. 加重

4. 中硬 中软 软弱

5.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覆盖层厚度 4 6. 高 7. 4

8. 初步判别 标准贯入试验 9. 液化指数 严重

二、解释名词

1. 按我国《抗震规范》规定,覆盖层厚度是从地面至坚硬场地土顶面的距离。通常坚硬场地土是指剪切波速为 Vse>500 m /s。

2.地震时,饱和砂土和粉土的颗粒在强烈震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有压密趋势,如其本身渗透系数较小,短时间内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将急剧增加,使原先的土颗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亦称有效压力)减少。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则砂土和粉土处于悬浮状态。此时,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有如液体的现象,即称为“液化”。

3.标准贯入数:标准贯入试验设备由标准贯入器,触探杆和重63.5kg的穿心锤3部分组成。操作时,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20m处,然后将贯入器打至标高位置,最后在锤的落距为76cm的条件下,打入土层30cm记录锤击数为N63.5。

三、简答题

1.答: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小于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faE;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小于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faE的1.2倍。

2.答:根据我国多次强地震中建筑遭受破坏的资料的分析,下列在天然地基上的各类建筑极少产生由于地基破坏而引起的结构破坏,故可不进行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 砌体房屋;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8层、高度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其中软弱粘性土层主要是指地震烈度为7度、8度和9度时,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kPa,100kPa 和120kPa的土层;

(3) 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3.答: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因素有:

1. 土层的地质年代 2. 土的组成 3. 相对密度 4. 土层的埋深 5. 地下水位

6. 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4.答:抗液化措施:

1.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

当要求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时,可采用桩基、深基础、土层加密法或挖除全部液化土层等措施。

2.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 3.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为减轻液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影响,可综合考虑采用以下措施: (1) 选择合理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以减小基础的偏心;

(2)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圈梁等;

(3) 减轻荷载,增加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4) 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第3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一、填空题

1. 惯性力 弹性恢复力 阻尼力 2. 固有

3. 越长 越短

4. 衰减 减少 衰减越快 6. 持续时间 频谱特性 7. 一倍

8. 最大反应加速度 地面最大加速度 9. 自振周期

10. 较长 较短

11. 场地类别 结构自振周期

12. 刚体 相等 0.45?max 13. 自由度 主振型 固有特性 14. 正交 15. 平方和开方 16. 2-3 17. 扭转 18. 65% 19. 主轴 20. 1.3

二、解释名词

1.无阻尼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方程为周期函数,每隔一个 T时间,振动质点回到原点,T为自振周期。

2.结构的阻尼比是结构的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之比。 3.地震系数是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4.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5.对于高度不超过 40 m,以剪切变性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即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地震作用按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该方法称为底部剪力法。

6.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对排架柱,指按实际配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向力计算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弯矩的比值。

7.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物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为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8.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通常用?RE表示,它是用来反映不同材料和受力状态的结构构件具有不同的抗震可靠指标。

9.当建筑物有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屋顶间、女儿墙和烟囱等时,由于该部分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反应特别强烈,称为鞭端效应.其程度取决于突出物与主体建筑物的质量比与刚度比以及场地条件等

三、简答题

1.答: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发现当结构层数较多时,用公式计算得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往往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特别是基本周期较长的多、高层建筑相差较大,因为高振型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在结构上部。震害经验表明:某些基本周期较长的建筑物上部震害较为严重。《抗震规范》规定:对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大于 1.4Tg 的建筑,取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ΔFn 作为集中的水平力加在结构的顶部来加以修正。 2.答:《抗震规范》采用(Sa/g)与体系自振周期T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用反应谱,并将(Sa/g)用?表示,称?为地震影响系数。

特点:?反应谱曲线由四部分组成:

(1) 在T<0.1 s范围内,曲线为一线性上升段;

(2) 在0.1s?T?Tg范围内,曲线为一水平线,即取?的最大值?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