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考研辅导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外国文学史考研辅导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e57d37c71fe910ef02df83b

3 艺术创作原则

①时代性:文学的使命是再现社会现实,把时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完整在先,而不是仅从中取材

②真实性:细节的真实(受自然科学影响);收集整理提高细节,将其上升为艺术的真实 ③典型性:从时代中多人所具有的共性中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 二 作家与作品

(一)前期(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英国、法国为中心)

1 法国:司汤达 《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又名《红与白》)、《拉辛与莎士比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驴皮记》、《幻灭》、《烟花女荣枯记》、《贝姨》、《邦斯舅舅》

梅里美《高龙巴》、《加尔曼》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 小仲马《茶花女》

阿尔封斯 都德《小东西》、《月曜日的故事》(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巴黎公社文学 —欧仁鲍迪埃《国际歌》

米雪儿“红色圣女”《红石竹花》 瓦莱斯《起义者》

克莱芒《樱桃时节》

2 德国: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浪漫的历史》、《论浪漫派》、《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罗 曼采罗》、《卢台奇亚》

毕希纳《丹东之死》“20世纪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 维尔特 《刚十八岁》、《铸炮者》 凯勒《绿衣亨利》、《塞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 3 英国: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大卫 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

萨克雷《名利场》、《纽克姆一家》 勃朗特姐妹—夏绿蒂《简爱》 、《谢利》、《维莱特》、《教师》 艾米莉《呼啸山庄》 安妮《艾格尼斯 格雷》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 巴顿》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 哈代《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威斯克斯故事集》开创了农村题材小说

(二)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俄国、北欧、美国为中心)

1 丹麦:安徒生童话;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2 挪威:易卜生《给马扎儿》、《厄斯特罗斯德英格夫人》、《青年同盟》、《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玩偶之家》 、《群鬼》 比昂松《破产》、《挑战的手套》 3 美国:废奴文学—希尔德烈斯《白奴》;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乡土小说—哈特《咆哮营的幸运儿》

马克吐温 —早期《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中期《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傻瓜威尔逊》、《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美国当代黑色幽默小说先驱

晚期 游记、杂文、政论、《败坏了的赫尔莱堡人》、《百万英镑》、《三万元遗产》 亨利 詹姆斯 《苔瑟 密勒》、《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专使》、《金碗》 诺里斯《章鱼》

克莱恩《街头女郎梅季》、《红色英勇勋章》 欧 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落叶》、《警察与赞美诗》 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白牙》、《铁蹄》、《马丁伊登》 4 俄国:普希金 《叶甫盖尼 奥涅金》、《驿站长》 、《上尉的女儿》、《青铜骑士》、《黑桃 皇后》、《自由颂》、《乡村》

莱蒙托夫《诗人之死》悼念普希金之作、《当代英雄》 “多余人”毕巧林 果戈理 《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外套》)、《钦差大臣》、《死魂灵》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1864年俄国文学一瞥》、 《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阿霞》、《木木》、《初恋》、《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 《前夜》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拉赫梅托夫等“新人”形象)、《艺术对现实的审美 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幽会中的俄罗斯人》 杜勃罗留波夫《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 何时到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穷人》、《白夜》、《罪与罚》、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地下室手记》、《白痴》、《作家手记》 谢德林《戈洛夫略夫一家》“伊索式语言”的讽刺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 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表 现对农民问题的探索;《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黑 暗的势力》;《克莱采奏鸣曲》 契诃夫《一个文冠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 《草原》;《神经错乱》;《没有意思的故事》;《库页岛旅行记》;《第六病室》; 《姚内奇》;短篇三部曲《醋粟》、《套中人》、《关于爱情》;戏剧《海鸥》、 《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 三 本时期基本常识汇总

1 司汤达深刻的思想性,巴尔扎克广泛伟大的题材性,福楼拜完美的语言艺术性,奠定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根基。

2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前言》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其中“风俗研究”部分“将反映一切社会现象”,“人类心灵的历史将纤毫毕现,社会史的各个部分都将得到描绘”;“哲理研究”,“在现象之后,紧接而来的是原因”,“我要说出情感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依存于什么之上”;“分析研究”,探讨“原则”。共70余部中长篇小说,,使用“人物再现法”连缀。

3 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美学:世界是联系的统一体,文学要反映历史时代,再现自然是艺术的

任务,文学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通过个性化、典型化人物反映现实;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又是其思想和行动产生的基础;在缜密观察中进行艺术想象,即“第二视觉”;注意表现畸人畸行。

4 包法利主义: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它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性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的。

5 简爱形象的典型性:非上流社会小姐,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表达了平民女性对平等独立自由的渴望,是反抗的新型觉醒女性典型。 6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三类小说中“性格和环境小说”(其他两类为“罗曼史和幻想小说”和“机敏和经验小说”)的别称,因其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特点是在人道主义思想中渗入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气氛。

7 海涅是继歌德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诗作分为抒情诗、政治诗和讽刺诗。讽刺诗又分为讽刺德国小市民庸俗生活和讽刺德国时政和政客。根据旅行见闻写就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长诗讽刺了德国的检查制度、封建制、基督教会,并对革命作了预言,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8 波尔金诺之秋:1830年,普希金因疫病流行被困于波尔金诺地区3个月,写出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村姑小姐)、4部悲剧、长诗《柯罗姆那的小屋》、《戈留兴诺村的历史》等小说,30多首抒情诗和一些评论性文章。

9 《现代人》杂志:1836年由普希金创办,对推动19世纪俄国社会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0 普希金诗歌艺术的特色:真诚;自然朴素优雅;语言简洁;独特的音韵美;深刻而明亮的忧郁。

11 多余人: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是阶级的局限性又使他们缺乏革命的勇气,看不待社会的发展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染上了“时代的忧郁病”。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是一个人物系列,奥涅金是此类人的鼻祖,其他还有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夫《罗亭》),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波摩洛夫》)。多余人的称谓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后得名的,“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有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成就。

12 奥波摩洛夫性格: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杜勃罗留波夫有论文《什么是奥波摩洛夫性格》讨论。

13 奥涅金诗节:用四步抑扬格写成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每节四组,前三组四行,末组两行,韵式依次为交叉韵、连韵、抱韵、连韵(abab,ccdd,effe,gg)。

14 果戈理小说的特色:反对美化自然,揭露社会丑恶;通过形象塑造体现鲜明倾向;描写底层人民,具有民主精神;采用讽刺手法,深蕴“含泪的笑”;善于驾驭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15 果戈理学派:果戈理的每部作品发表后几乎都会引起针锋相对的斗争,别林斯基为了及时回击反动文人加尔布林等的责难,捍卫果戈理的创作方法,他接过敌对派把果戈理作品视为歪曲事实的“自然派”口号,予以正面阐述,“自然派”成为了40年代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在“自然派”旗帜下,许多作家以果戈理为榜样,以《祖国纪事》、《现代人》两本杂志为重要阵地,结成了“果戈理学派”,掀起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潮,《死魂灵》便是该派奠基之作。 16 《死魂灵》:作品从经济关系、政治交易角度透视了30~40年代的俄国城乡上流社会,主人公乞乞科夫是旧贵族地主向新兴资产者过渡的典型,是俄国资本社会金钱关系的最初体现。

小说艺术特色:小处落墨,一针见血,以人物性格刻画而非情节取胜;强化性格一点,入木三分;由表及里,形神毕肖;以境写人,鞭辟入理;抒情插笔比比皆是,深化主题。 17 抒情心里剧:40~50年代屠格涅夫发表的一系列戏剧作品,著名的有《食客》、《还乡一月》等。这些作品并非屠格涅夫主要文学成就,但是适值俄罗斯剧坛萧条,所以他们又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故而在俄罗斯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8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以及欧洲长篇小说的贡献:他为小说提供了新的形式,其长篇小说“属于俄罗斯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之列”。它一中篇的容量承载着一般长篇的份量,以“前史”的插叙和“远景”的展示,替代了传统长篇中人物和清洁的发展过程描述,以心理和情感的瞬间集中和渲染折射出人物的精神、道德面貌,以暗示、抒情引导读者介入,在家庭框架中表现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从而成为一种综合多种文学形式(如诗歌、戏剧)的艺术特点的长篇小说。见解,语言准确优美,写实,充满诗意。代表作《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社会心理小说。(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物的行动)

19 复调:小说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主要指《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发现的文学现象,即作家没有能在作品中解决他揭示的问题,人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意志,使众多平等地位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相互之间并不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是主体,主人公的意识成了“他人意识”,区别于传统的作家至少用一种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的“单调”模式。复调说在当时并不被接受,但是20世纪以来逐渐受到重视。

20 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9年9月,托尔斯泰途径阿尔扎马斯,体验到了忧虑与死亡的恐怖,并且在日后频繁袭来,打破了他平静的心态,预示着他的精神危机的来临。《安娜 卡列尼娜》流露了这种危机感和悲观情调。

21 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特征:“勿以暴力抗恶”;全景式的史诗性叙述;卓越而独创的心理描写(关注人性格发展和人战胜黑暗、邪恶环境的能力,如《复活》);揭示性格的内在力量和自主性,辩证地对待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托尔斯泰与果戈理、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等注重描写性格的自在性,强调性格对环境的依赖作用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 22 托尔斯台独创的小说结构——两条主线构成的拱形结构:《安娜 卡列尼娜》中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列文的精神探索平行独立地发展,貌似无内在的联系,但事实上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首先,小说穿插了奥勃朗斯基和道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中间线,他在外部结构上成了两条主线的拱顶结合处。其次,小说运用人物向心对照法沟通了两条主线间的内在联系。安娜与列文,安娜与道丽,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与卡列宁都形成了对照。

23 安东沙 契洪特时期:契诃夫1880~1886年发表文章时所用最多的笔用,后来文学史家将其早期创作称作“安东沙 契洪特时期”。

24 契诃夫短篇三部曲(《醋栗》、《套中人》、《关于爱情》)题旨:呼吁人们从“三俄尺土地”中跳出来,抛弃一切都装进“套子”里的生活,去追求表现人的自由精神的广阔天地。

25 《樱桃园》:世纪之交一部最有意义的俄罗斯文学名著,它反映了时代前进中,人类迎接美好的“别墅楼”同时告别同样美好的“樱桃园”的时候,那种对新时代喜忧参半的复杂感情。

26 易卜生主义:易卜生在周游各国后,了解了各种社会现象,以关注全人类的目光看世界,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