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素材(鲁教版八年级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4.2 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素材(鲁教版八年级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e5eb646c1c708a1284a44cf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侵华(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全民侵华的战争开始了。中华民族八年的浴血奋战也拉开了序幕。

日本帝国主义在“七七事变”后,占领华北的平、津。紧接着大举进攻华东地区,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三十多万同胞遇难!1938年,日军相继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东、华南大片领土。此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殖民统治,如扶持汪伪政府,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等。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总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经过

中国人民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付出重大的民族牺牲。据统计,中国人民伤亡人数在三千五百多万以上,财产损失达五千六百多亿美元。 对于古代近代中日关系,已故的中国总理周恩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现代中日关系

现代中日关系即二战后60年来的关系。中日关系60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945年至1972年建交以前是一个时期,1972年到现在是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两国关系走在一个和平合作的发展道路上。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对东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乃至对世界和平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双边的意义。 反省与建交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曾经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中国民众的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

在1927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1995年,日方发表“村山谈话”,第一次承认日本对亚洲国家实行了“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1998年,日本首次以书

面形式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口头道歉。

以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反省和道歉为基础,中日关系得以逐步发展。

中日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中日两国借此重新确立了友好往来,并且把双边关系推进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此后30多年间,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了重要利益,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1、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大事回顾: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

1974年至1978年期间,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协定。

1978年8月,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同年10月,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双方互换了《条约》批准书。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

1980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领导人与日本首相多次实现互访。 1992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问日本。同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访问中国。

1994年3月,日本首相细川护熙访华。

199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7年9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访华。11月,中国总理李鹏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两国政府还签署了《中日关于进一步发展青少年交流的框架合作计划》、《中日面向21世纪的环境合作的联合公报》及《中日关于在科学与产业技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协定》。 1999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访华。7月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谈判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国与日本结束了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全部双边谈判。 2000年10月,中国总理朱镕基对日进行正式访问。 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出席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月21日,中日两国在北京就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举行正部级磋商,并最终达成协议。

2002年4月,李鹏委员长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两国之间结成友好城市已达210对。2001年中日贸易总额为877.5页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截至2002年) 经济与政治

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有着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日本经济持续的低迷在最近10年间同时发生,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出现历史性变化,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比10缩小到现在(2005年)将近1比3。 日本自1867年“明治维新”以来首次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让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 受此影响,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又心存疑惧。这种复杂的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发展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

这些因素构成了阻力和制约,可能使中日关系走向恶化。 目前(2005年),作为政治基础的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正严重干扰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中日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突出;国民感情出现下滑势头。 中日关系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挑战,正处在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