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e7a997dbceb19e8b9f6baad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

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

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

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

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

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C.农耕工具 D.交通工具

8. 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

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下列哪一

9. (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

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

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2. 2010年2月25日时代周报载文指出: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是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

武型”的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固守农耕经济 B 扩大商业往来 C 规范商业行为 D 发展对外贸易

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5、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6、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 1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

A.飞钱 B.柜坊 C.交子 D.票号 18、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 19、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 20、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

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2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4、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 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6分)

(2) 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①“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②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6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3分)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并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解析】B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通过“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炭化粟粒、粟壳遗存”确定①是对的; 通过稻谷遗存多在南方,粟粒遗存多在北方确定②是对的; 通过北方也有稻谷遗存和南方也有粟粒遗存确定③是对的; 至于④,材料并没有关于谁先谁后的说法,不符合,所以是错的。

2.【解析】A 古代社会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A图即是直接反映。B图涉及的是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变化,C图表现的是古代的渔猎生产方式,D图表现的是古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3.【解析】A此题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关键信息,尤其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这一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水利工程应为四川地区的都江堰。 4.【点拨】D “生活富裕”不符合小农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承担繁重徭役和赋税、贫穷易破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