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15课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必修15课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ee2824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9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15课】

班级: 姓名:

一、《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理解性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4、“十思”的内容: 。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

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 。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答案

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二、《答司马谏议书》

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 。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

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

是: , , , 。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 ,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 , , 。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 , 。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 , ”,否定了“生事”之说。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

是: , , 。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 。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是: , 。

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 , 。 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 。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 , , , 。 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6.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7.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8.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0.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