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论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三次论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f4b670f312b3169a451a4eb

代理者 (参加社会活动的人,如果代表别人,就成了代理者) (代理者创造规则,规则造就代理者)

规 则

(规则形成机构)

机 构

(机构组成社会)

社 会

于是,规则和实践带来稳定的社会关系,稳定的规则和机构导致稳定的社会结构

2、亚历山大?温特 (1)、早期的温特思想

早期的温特在学术上吸收了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提出了基于现实主义的“结构化理论”。

(2)、后期的温特思想

后期的温特在理论上日渐成熟,提出了基于社会互动关系的“建构主义”。主张以社会联系的发展代替无政府状态,以建构主义的认同代替物质主义的认同。通过社会建构过程,推动“认同与利益”的结合。

1999年,温特出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表现为:

①、温特认为,第三次论战的性质是“理想主义”与“反思主义”之争,基于理性主义的“两新”理论注重“过程和结构”,而基于反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重视“认同和利益”。

②、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的要旨:

第一,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 第二,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不是物质的;

第三,社会关系建构认同和利益,而实现认同和利益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a、 通过主权实体的演变(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观点一致); b、 通过渐进式的合作(区别于新现实主义);

c、 通过国际努力变“利己的认同”为“集体的认同”(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的体系论和制度论) d、

③、温特强调“认同与利益”

温特建议在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三概念(构成原则、体系功能、实力分配)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概念:“认同与利益”因素。

(3)、对温特思想的评价

温特的建构主义没有摆脱“理想的成分”,而且由于建构主义缺乏历史观和体系感,

所以理论本身有一定的缺陷。

第五小节 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一、英国学派兴起的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就开始呈现深入发展的势头。 但期间,英国学派历经数十年的埋没,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重新受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重视,其背景为:

8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共同的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础上,开始寻求某种总和,而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分离出来的建构主义)则向占主流的“两新”发起攻击。 一些敏锐的学者发现,英国学派的思想可以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综合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另一些学者发现,英国学派的基本方法与建构主义相差无几。 于是英国学派的理论内涵顿时成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二、英国学派的内容 (一)、英国学派的定义 英国学派,又称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枝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的生长历程基本上不受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影响。 之所以称其为“英国学派”,是因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在英国学者。 之所以称其为“国际社会学派”,是因为该学派的中心概念是“国际社会”。

(二)、英国学派的基本思路

英国学派并不是一个观点划一、学术风格相同的学者群体。但他们拥有一些共同的或相近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概念:

1、接受“国际社会”的概念和思想;

2、在研究方法上,重视传统的历史、法律、哲学反思等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上,注重国际关系的秩序问题; 4、在价值取向上,赞同国家中心论。

(三)、英国学派的核心内容“国际社会” 1、曼宁的“国际社会观” (1)、国际社会的存在

最先明确提出“国际社会”概念的是曼宁。 他反对把“国际无政府状态”理解为“无秩序”、“混乱”。

他认为在国际上也存在一个社会,即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不同,它没有一个中央政府和强制执行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国际社会的成员是国家。

(2)、观念实体的“国际社会”

曼宁指出,国际社会不是一种“经验的存在物”,而是一种“观念实体”。

各国的官员、商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国际交往中都自然而然地接受“国际社会”的观念。

2、怀特的“国际社会观” 怀特认为,美国的国际体系是机械互动的,属于纯粹的物质层次而忽略了文化的因素。 怀特“国际社会观”强调“国际社会必须拥有共同的文化纽带”。

3、布尔(Hedley Bull)的“国际社会观” (1)、布尔对曼宁和怀特理论的修正

布尔的“国际社会观”一方面借鉴了曼宁和怀特的思路,同时又对前人的一些具体方法和论断作了修正。

布尔淡化了曼宁国际社会的观念阐释法,把国际社会理论建筑在更为经验的基础上; 布尔还放弃了怀特关于国际社会必须拥有共同文化纽带的论断,把它换成共同的利益观和归属感纽带。

(2)、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六个目标)

布尔的国际社会理论首先从阐明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入手。布尔认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包括两大类共六项。 限制人身暴力

第一类:任何社会都共有的 保持交易信用

稳定财产权 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

保存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自身

第二类:国际社会独有的 维系国家独立和主权

促进和平

(3)、国际体系成为国际社会的三个条件

判断一个国际体系是不是国际社会,要看该体系是否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 ①、“共同利益和认同” 各国在实现以上六目标方面享有共同的利益,并形成共同的认同; ②、“限定国家行为的规则” 各国之间默契的认同与一系列限定国家行为的规则; ③、“有效的制度” 国家间应建立一系列确保上述规则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均势、国际法、外交、大国协调和战争。

如果一个由国家组成的体系在实现六项基本目标方面满足了这三项条件,那么这个体系就可以被称作国际社会,而且在这样的国际社会中存在国际秩序。

(4)、国际社会中维持国际秩序的问题

关于国际社会中国际秩序的维持,布尔提出了两点耐人寻味的看法: ①、布尔认为,各国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并不一定有碍国际秩序的实现。

关于权力:如果各国之间的权力竞逐(即均势)能被有意识的加以利用而形成为国际协调制度,那么权力是可以用来为国际社会造福。

关于利益:即是国家之间在短期利益上常常会发生冲突,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个国家都在遵守外交惯例和条约义务方面享有共同利益。 ②、布尔坚决反对集体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认为集体安全与均势原则相抵触,从而干扰唯有均势才能有效维护国际秩序。

(5)、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在布尔看来,国际体系的存在仅仅要求各国的行为相互关联;而国际社会的存在还必须在以上的额外条件[见(3)]为前提。

这也就是说,国际社会一定同时是国际体系,但国际体系并不一定同时又是国际社会。在国际社会中存在正常维持着的国际秩序,国际体系中则没有。

(三)、英国学派的定位

1、 一派观点认为:英国学派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桥梁(基于布尔的理论) 这派学者认为,布尔的国际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社会不必在各国拥有一致的文化这一基础上生成,而可以通过在交往逐渐培养出来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归属感来塑造”。 因此,布尔的国际社会起源观属于功能论,它完全可以在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无政府状态论和新自由主义的机制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 另一派观点认为:英国学派是建构主义的同盟军(基于曼宁和怀特的理论)

这派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突出的是“社会”两字。也就是说功能性的共同利益并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归属感,两者之间还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基于曼宁和怀特国际社会观,英国学派是建构主义的同盟军。

3、 英国学派的定位

英国学派在“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处于什么位置,主要要看曼宁、怀特、布尔的国际社会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何。 这里的难处在于,布尔虽然强调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观,但同时又包含了共同体归属感的思想;前者是功能论,后者却是社会阐释论。英国学派的“中庸之道”又一次集中体现在国际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布尔身上。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未来趋势,一些学者们认为应该把握三个侧重点:现实主义关于权力作用的分析、自由主义关于国内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分析、建构主义关于社会变化的分析。可能会出现一种明显的汇合互补的趋势,使现实主义仍将是“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框架”。

第六小节 北欧国际关系

一、北欧理论总概

北欧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北美和西欧学术底蕴、国际地位相比,在系统性和影响力方面都有欠缺。

但北欧国家因为在国际政治中向来具有浓厚的中立色彩,因此,在价值取向上较为超脱,习惯对于代表人类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作集中的探讨,如和平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北欧理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