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f75e495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8

1、 童心

说 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 ”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 思想感

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 “童心 ”,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 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 “童心之言 ”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 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 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 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 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

3、元杂剧:

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 式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 宋以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 和散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 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xx:

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 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xx 合套:

元代后期,又有所谓 \南北合套 \,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 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

小令又称 \叶儿 \,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 \套数 \、\散套 \,由同 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 \借宫 \,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 底。

7、铁崖体 ---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

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 体\。

\铁崖

8、散曲:

1 / 12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 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散曲: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 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 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10、\拟话本:

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 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 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 “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

1、\“三言”:

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 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 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

2、\“二拍”:

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 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 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

2 / 12

3、\四梦(XX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 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 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 “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 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 “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 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 \前七子:

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 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 “文必秦汉,诗必 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 路。

5、 \: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 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 后七子;又有 \嘉靖七子 \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 \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 \,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

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 向推向高潮。

16、\茶陵诗派:

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 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 复古主张。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 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7、\:

3 / 12

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 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 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 统,倡导文道统

8、\:

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 名。桐城派以开派者方苞提出的 “义法”为理论基石, “义”指内容符合儒家思想, “法”指写文章的形式技巧。后经刘大櫆发扬、姚鼐完善,门徒广众,形成 “天下 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的盛况。因此,它也成为清代散文最具时代特色的流派。

9、\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 “兴会神 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 “神韵说 ”就是力图摆

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 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0 肌理说:

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 “肌理说”。主张 “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 准”。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 “义理 ”和结构辞章方面的 “文理”。翁 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 和文理统

1、\性灵说:

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