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完整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f780c4d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c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宿州二中南校区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8-1-1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期 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 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 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 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 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 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 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 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9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4、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5、加强备考研究。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精心收集高考信息,分析考试

五、教学中应注重高考备考基本方法的指导 鉴于地理特点和近年高考的变化,针对高考

1、依据《考试说明》全面指导考生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 2、落实“双基”,突出主干、核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1)自然地理应参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体系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易理清地理概念,学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

(2)人文地理应结合案例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因此在复习时,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3)区域地理应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归纳重组,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一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这样,不仅能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能对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

3、立足本的特点和理论体系,突出能力和方法的综合。综合科的复习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国情,体现考试中国家意志考核的功能。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信息、材料进行收集处理时,要突出热点、焦点问题与主干、核心知识的结合。

4、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强调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综合能力测试 5、实战中凸显案例,有机融合,构建专题问题思维模型、应试模板

以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原理和方法进行区域综合分析,是重建地理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建构综合题的答题模型。

通过案例分析,建立不同类型问题的思维模型和答题模板,如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包括:海拔、地势与地表起伏、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殊地貌及其分布等。分析和描述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方法: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特殊天气等)、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等)、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位置、地形、气候、

土壤、水文、生物等)、城市化特征(水平、进程、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区域发展特征(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开放程度、发展状态与发展方向等)。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在分析鲁尔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时,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而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则应从科技、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问题情境建构时事地理类答题模板。如2019年7月以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持续性水灾,可以从地理位置(海陆、纬度)、地形地势、气候、大气环流条件、河流特征、城市选址、水利设施建设、灾害防御措施、灾害影响、灾后重建等视角设计问题情境,进而推广到类似的地理问题题组,起到举一反三之目的。

结合高考原题,对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重视地理原理、规律的推导和阐释,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考试时就不会答非所问。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差异。其中概念的内涵要抓关键词,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在独立推导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简要阐释,要注重知识要点的逻辑关系和文字表述。只有这样,问题回答才能做到“要点齐全、简单科学”。

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系统归纳。如:地球运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季节变化—大气运动—洋流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弊)。

结合人地协调发展理论,系统整理各类人地关系案例的答题思路。如:人类与土地资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围湖造田—湖面淤积—退耕还湖,滥垦湿地—土地退化—保护湿地);人类与水资源、人类与矿产资源、人类与生物资源、人类与大气资源等。

结合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对国土整治与国土开发中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如:世界地理: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高新科技开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人口集中分布区等。中国地理:水土流失区、荒漠化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河流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问题、农业低产区、商品农业区(优势农业)、交通建设问题、海岛和海域开发、城市发展与城市新区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