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水土保持学指导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fb42f7501f69e31433294bd

④水库蓄水不当:水库高出地面 ⑤水旱田相邻,无截渗措施

其它,如咸水灌溉、施肥不合理等。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①控制盐源:减少化肥施用量。

②消除过多的盐量:冲洗、排水、客土。 ③调控盐量:

灌溉技术(滴灌、喷灌)使土壤保持适当湿度,从而控制盐分浓度; 生物排水、水旱轮作等改变水盐运动的规律。 ④转化盐类:施用化学物质,转化为毒害小的盐。

⑤适应性种植:种植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控制地面蒸发。 Ⅴ、本章复习题 1.面蚀的分类

2.溅蚀和面蚀的影响因素 3.沟蚀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4.荒漠化、沙漠化和风沙化三个概念的区别

5.喀斯特、淋溶侵蚀、钙积层、土地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的概念 6.土地盐渍化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Ⅵ、教学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Ⅶ、时间分配 14学时

Ⅷ、授课后存在问题

第四章 防护林

Ⅰ、课程 防护林。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防护林的结构和配置原理; 2.了解防护林的抚育管理方法。

Ⅲ、重点和难点 防护林的结构。 Ⅳ、基本内容 一、农田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业措施/植物措施/生物措施):是在水土流失地区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区经济。

农田防护林: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农田上的人工林。主要存在于平原、风沙区。

(一)农田防护林的主要功能:

①抵御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②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农田林网化:根据田、水、林、路总体规划,在农田上将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林带配置成纵横交错,构成林网。

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农田林网化为骨架,结合“四旁”植树,小片丰产林,果园、林农混作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平原森林植物群体。

防护林带中的树种分类:

①主要树种:构成林带的主体,组成第1层林冠;速生、高大、树冠发达、深根、长寿。如杨、针叶树(红皮云杉、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泡桐。

②辅佐树种: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发育,组成第2层林冠;耐荫性、生长慢,提供大量枯枝落叶以遮土防草。如臭椿、楸、榆、柳、白蜡、沙枣。

③灌木树种:构成下层林冠;树冠大,根系密集,枯枝落叶易分解,改良和保持土壤。如紫穗槐、灌木柳、沙棘、柽柳。

④果树和经济树种:核桃、枣、柿、杏、桑、文冠果、山楂、花椒、枸杞、银杏、杜仲、香椿。

(二)林带结构:是林带的层次、树种组成和栽植密度的总合。 按透光孔隙和防风特性分为:

①紧密结构:由主要树种、辅佐树种和灌木树种组成的三层林冠,上下紧密,较宽,中等风力不能通过,防护距离短。一般为很宽的乔木林带与高密度常平茬的灌木型林带。

②疏透结构:由主要树种、辅佐树种和灌木树种组成的三层或二层林冠,纵断面均匀透

风,防护距离较大。

③透风结构:由三种树种组成的二层或一层林冠,上部林冠层较紧密,下层树干层有大孔隙,风速有时比旷野大,背风面林缘开始减弱,防护距离也较大。

疏透度:林带的透光程度。

疏透度=林带垂直面上透光孔隙投影面积/垂直面上总面积

透风系数:指当风向垂直于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1m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当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

林带高度:主要树种

林带宽度:本身所占宽度,两侧各加1.5~2.0m。

林带断面形状:矩形、等边三角形或不等边三角形、屋脊形、梯形、凹槽形等。 疏透型或通风型林带,如果宽度增大到一定限度,变成紧密型。以15行为界。 (三)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1.防风效应

①气流结构:大股气流被分散成无数大小、强度、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 ②风速:林带有效防风作用:降低旷野风速的25%以上。 有效防护距离:背风面约25H,迎风面5~10H。 疏透结构的林带比较理想,降风速、防护距离也大。 影响林带防风效应的因素:

①林带特征:林带结构、疏透度/透风系数、林带高度、宽度、横断面形状、有叶和无叶等。一般选树体高大的树种。

②天气条件:

风向:害风风向变化较大地区,透风系数要略大于最适值。 近地层温度层结:稳定,乱流较弱,防护距离长。 风速:改变了林带的疏透度。,影响大气温度层结。

③地面状况:地面粗糙度、局部地形特征(尤丘陵漫岗区)。 2.农田防护林的热力效应 (1)林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庇荫(季节、林带走向)

②林带两侧总辐射的变化:减少两侧林缘地面的日照时数 (2)林带对气温的影响:春季升温,夏季降温 (3)林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改变地温的日变幅

3.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 (1)林带对蒸发蒸腾的影响

林网内部蒸发比旷野小:透风结构:18%; 紧密:10%。 (2)林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湿度增加,尤其是干旱时。

(3)林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一般显著增加,但干旱气候下距林带很近处相反。 (4)林带对降水和积雪的影响:

①林冠截留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②背风面弱雨或无雨;使积雪多而均匀(防止吹到低洼区)。 (5)林带对地下水的影响:生物排水,防止土壤盐渍化. 4.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应 (1)防风蚀:疏透结构较好

透风结构:暴根 紧密结构:驴槽地 (2)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土壤的水、热、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粘性、团粒结构。可使沙土变成沙壤土。(四)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 1.农作物增产:一般增产10%~30%。

袁锡祥等对松嫩平原黑土区的10年调查统计结果:小麦和大豆均为18.4%。 2.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

3.胁地:林带树木使林缘两侧附近的作物生长不良而造成减产。 影响胁地的因素:树种、树高、林带结构、走向、作物种类。 解决胁地问题的办法?

(1)根据“胁北不胁南,胁西不胁东”的规律进行 防护林树种配置:

①胁地较重一侧避免高大乔木,用灌木或窄冠型。

②有沟、渠、路,则配置在胁地轻的一侧,让荫影覆盖在沟、渠、路上。 (2)挖断根沟:距林带侧边0.5~1m,沟宽0.5m,深0.4 ~ 0.5m。 (3)胁地范围内作物种类选择:蓖麻、牧草、薯. (4)树种选择:深根性树种、树冠窄、发芽晚、枝叶稀。 (5)造林密度:初始密度不宜过大。。 (6)其它:增供水肥、深植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