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直解(憨山大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乘起信论直解(憨山大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fb4fa482b160b4e767fcff4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此明本觉出缠还净有二种相也!言生二种者-以前云黎耶生一切法,以本觉内熏起觉之智,转染令净,显此二种,故云生。用不离体,故云不相舍离。言智净相者-由始觉智除染还净,此出缠本觉也!不思议业相者—谓本觉转染还净,自然而有不思议用也!

此标名,下释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此明本觉出缠智净相也!依法力者-谓由真如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熏之力,发起信解,依教熏修,故云法力熏习,此地前三贤比观相似行也!以修习力得见真如,称真实而修,故云如实修行,登地修真如三昧也!满足方便者-以至八地深证真如,破和合识内根本无明,灭三细相续微细生相,显现法身,染缘脱尽,觉体淳净,此全仗始觉之功也!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此明相灭性不坏,以释上灭相续心之疑也!恐疑者前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黎耶识,此识生灭即相续心也!今灭相续心则连体俱灭,岂不沦于断灭耶?故此释云:生灭者,心之相之!不生灭者,心之体也!以一切生灭心相皆是无明,以此无明依真而起,故云不离觉性。非一非异,故云非可坏、非不可坏。以非一,故可坏,以无明生灭而觉性不生灭;然可坏者,无明生灭心也!如波因水有,波可灭而水不可灭,湿性不坏故。以非异,故不可坏,以无明不离觉性,其体本空,故云俱无形性。无明实性即是觉性,是则但了无明体空,则相续心相自灭,非觉性灭,智性不坏故也!楞伽云: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藏识若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故可灭者,乃转识生灭心相,非不生灭之心体也!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明本觉还净而有不思议业用也!意谓本觉在迷,而众生依之造业,故云业力不可思议。今出缠还净,而本有不思议神通妙用能作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随众生根自然相应而现令得利益。此正观音大士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能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等一一功德利益众生。此不思议力性自具足,故云依智净相也!故唯识若破七识,则云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诸佛既尔,则众生有能修得本智则妙用亦然,此显始觉之成功也!

上明随染本觉竟,下明性净本觉-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此标性净觉体,意显不迷之本觉也!谓即指前觉体,故云复次。上由始觉所显智净相,意显属修生;此下四种显属本有,故云觉体相。以虚空喻其广博包含,以净镜喻其圆明能现,二喻相成,故双举之。若依法界一心,约海印三昧,则虚空即镜,以森罗万象皆现于空镜之中;若海湛空澄,则空镜之影像印于海底,谓之海印;佛心普应法界,故名海印三昧,此理更著。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此明性净本觉如实体空义也!谓本有真心乃真如实体,本自清净,不属迷悟,不假修为,广博包含,寂灭离相,故云远离一切心境界相。绝诸对待,唯一真心,故云无法可现。寂灭湛然,故云非觉照义。此乃众生具法身,不假始觉而有者。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此明性净如实不空义也!此有二义,先明不空、次明熏习。言不空者-谓此真觉之体如大圆镜,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以十法界染净依正因果皆在此一心中分明显现,此心本无内外,故云不出不入。缘至即现,故云不失。所现即真,故云不坏。以离生灭,故云常住一心。此心亦名常住法身,即是一切诸法真实之性,故在无情谓之法性,在有情谓之佛性,以众生本具,故作内熏之因也!又一切下,明熏习义,谓此觉性虽在众生无明染污之中,其体清净,故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以智体不动故、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故,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故令众生觉悟无常,厌生死苦,发心修行,求出离道,实仗此自体为内熏之因,故云因熏习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和合相,淳净明故。

此明本有觉性依法出离也!谓众生觉性本自具有智慧德相,但为妄想颠倒而不证得,今由始觉之功治障离垢,断二种碍,破和合识,显现本有,淳净明故;譬如磨镜,垢净明现,虽云离垢而光明本有,不是新生,但一向障蔽,今始出离耳!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此明出缠本觉即能与众生作外缘熏习也!言法出离者-即上离障出缠之本觉也!谓此觉体生佛等同,向为众生本有佛性作内熏之因,今修行者离障出缠,证得法身,即能遍照众生之心,而起同体大悲现种种身相调伏众生作外熏之缘。以大圆镜平等显现,与众生心光明互照,以众生迷而不觉,觉智圆明,故能遍照也!

上释觉义,下释不觉义-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此明不觉依觉而有,要显不觉即觉也!问曰:觉性湛然圆明寂照,何以而成不觉耶?答曰:由不称真实而知真如法一故,忽然心起而有其念,即此一念名为生相无明,由此无明即失本明,故云不觉。即此一念本无自相,不离本觉之体,是则全真觉之体而成不觉故;如迷人依方故迷,故众生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之相矣!问曰:何以知其不觉即真觉耶?答曰:然不觉者乃众生妄想之心也!众生虽是妄想一向不觉,若今指示即心是佛,即能知名义,以能知名识意,便是本有真觉之性,轨持生解,以此故为说众生佛性即是真觉。以此不觉乃是真觉全体而成故,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以此不觉即觉故;众生但一念回光即同本有,能知无念便证法身。

上明根本不觉,下明枝末不觉二-

初无明不觉生三细、二境界为缘长六粗- 且初-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末不离本,故云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

此标‘无明业相’也!以拣本觉不思议业,故云无明业相。以依最初一念不觉心动,即此动心名为业相,返显觉即不动,谓觉真如则无动念,足知不觉故心动也!动即有苦者-以无边生死苦果皆因此动念而生,故云果不离因故。若离动念则二死永亡,故云若观无念则为向佛智。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此标释‘转’、‘现’二相也!以能见名‘转相’者-谓真如智照本无能所,今既迷智体而转为妄见,以妄有境界可见,故名为转。此见盖依动念而有,

以一念动心失彼精了便成妄见,返显不动则无见也!境界相者-即‘现相’也!以无相真心因一念妄动,则形所相而为妄见所见之境界,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然此境界即虚空、四大之妄相。楞严三细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则先‘现’后‘转’,此则先‘转’后‘现’。然彼约山河大地生起之相,重在境;此单约心法生起之相,重在心;其实三细同时本无先后也!此三细皆依无明而立,前云若无明灭,则相续心灭;盖相续心依此三细而立也!以不相离,故灭则同灭。

上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下明境界为缘生六粗-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此标六粗,先明智相也!智-即分别心也!谓先所现境界不了唯心虚妄,创起慧数分别逆顺、好丑、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此释相续相也!谓依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爱则生苦受,数数起念相续不断,起惑润业,引持生死相续不断,故名相续相。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此释执取相也!谓先缘念境界于苦乐等不了虚妄,深生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也!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此释计名字相也!谓依先执取虚妄心境分别假名言相,云计名字相。上来四相若配我、法二执,前二法执,后二我执。又惑业苦三,上四皆惑,下二业、苦。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此释起业相也!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寻名取著,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名起业相。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此释业系苦相也!谓先所造善恶等业受苦乐等报,轮回三界长缚生死,不自在故,名业系苦。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