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项目主装置A8-101场地处理工程强夯试夯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搬迁项目主装置A8-101场地处理工程强夯试夯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06b47bc5022aaea988f0f3e

一、编制依据

1.1甲方提供资料

《土方工程图(已交地部分)》(S1326K-0001005)

提供单位: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改与设备部 2014年5月24日 《强夯布置图(S1176Y)》

提供单位: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改与设备部 2014年8月8日

《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75kta硫酸法钛白技术改造升级搬迁项目钛白生产主装置部分场地(白区、后处理及成品库)详细勘察》中间资料 提供单位: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改与设备部 2014年5月24日

1.2建筑规范、规程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安全施工规范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二、工程概况

2.1 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75kt/a硫酸法钛白技术改造升级搬迁项目钛白主装

置A8-1/01场地处理工程

工程地点:重庆市巴南麻柳沿江开发区

24

2.2 工程概况

攀钢集团拟在重庆市巴南开发区建设硫酸法技术改搬迁项目,本项目需对主装置A8-1/01场地进行精平、强夯处理,项目业主为攀钢集团公司,建设资金来自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

本项目主装置A8-1/01场地总面积约93480㎡,西侧紧邻园区梓桐大道,其场地标高与梓桐大道标高差约4m左右;南侧场地(本项目用地)用地未回填至设计标高;东侧场地为旷博工业用地,其标高比本项目用地标高高约15m。园区采用挖填平衡的原则对场地进行了处理。其中:挖方区面积约45822㎡,填方区面积约47658㎡,填方区深度不一,填方区深度超过4.5米。钛白主装置A8-1东侧标高196.65m,西侧188.5m左右,该场地现有标高不能满足设计标高要求。

2.3 工程地质条件

2.3.1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斜坡地貌,现已场坪,地形坡角一般在3~8°之间。场地整体地形呈南东高北西低,场地最高标高约194.30m,最低点标高约187.89m,相对高差约6.41m,地形坡度变化较小。

2.3.2场地地层结构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示,场地表层分布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及泥岩。现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

(1)人工填土(Q4ml):灰褐色、灰色等杂色,主要分布在场区地层表面为人工改造,主要由粘土、碎块石及角砾组成,碎块含量15-25%,成分以强风化砂、泥岩为主,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在2-20cm之间,局部含有卵石,结构松散,孔隙大,填土未被污染,层厚约0.50 (ZK54)~16.50m(ZK206)。在场区都有分布。

(2)粉质粘土(Q4el+dl):灰褐~灰色,局部含风化岩屑碎块,整体多呈可塑状,刀切断面较光滑,有少量光泽,粘性一般,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为残坡积成因。在场区分布较少,层厚约0.80(ZK110)~18.70m(ZK143)。

~~~~~~~~~~~不整合~~~~~~~~~~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 1 -

(3)泥岩(Ms):棕红色,紫红色,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长石、石英,局部夹灰绿色斑点,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岩芯局部含砂质较重,并间断夹有少量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基岩岩心破碎,呈碎块状,岩质软,轻敲易碎;中等风化基岩岩心多呈柱状,少量碎块状,岩体强度较低。场地内与砂岩层互层分布,为场区主要岩性。

(4)泥质粉砂岩(Ss):褐色、褐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泥质胶结,粉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石岩质软,轻敲易断,岩心多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质硬,强度高,岩心多呈柱状、短柱状,部分呈碎块状。场地内分布范围广,为场区又一岩性。

2.3.3 地下水概况

场地位于斜坡上部及顶部地带,地形总体东南高西北低,原始地形坡度角一般10°~30°,局部地段达50°,地形上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场区内斜坡地带主要为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土界面及裂隙面向低洼处排泄。

场区按岩土分层顺序,上覆人工填土为透水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基岩为厚层状构造,裂隙不发育,大气降水经地表下渗形成地下水,在地势低洼的地段汇集,赋集形成风化孔隙裂隙水,但水量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无常年径流的溪流,场地内地下水水位埋深大且较贫乏,勘察阶段据终孔后24小时水位观测,未见稳定地下水位。

据场地及其邻近环境无污染源判定,场地地下水对砼腐蚀性程度为微腐蚀性。

三、强夯试夯设计

3.1设计要求

根据,强夯设计要求,本次强夯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

(1)强夯一区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a,有效加固深度7~8m;强夯二区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有效加固深度5~6m;。

(2)消除填土的自重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

⑶利用处理后的填土作为轻型的对沉降不敏感拟建物的复合地基。 ⑷消除桩侧填土的负摩阻力。

- 2 -

3.2强夯试夯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要求,本次强夯共分为4个区,夯区总面积19500平米,其中一区A、B总面积为12410平米;二区A、B总面积为7090平米。强夯一区A、B位于回填土层厚度超过8米处,夯击能量为6000KN·m,有效加固深度为7~8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强夯二区A、B夯击能量为4000KN·m,有效加固深度为5~6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夯锤重量为240KN,夯锤直径2.4m。

夯点布置:夯点间距按照7×7米梅花形布置, 根据现场试夯检测结果,调整夯击能后夯点的夯击次数为13~16击,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大于100mm(4000KN·m)或150mm(6000KN·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夯击遍数为两遍,第二遍夯完后将夯坑推平,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两遍,满夯采用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间隔7日后由检测单位采用密实度检测、面波测试、重型动力触探、静载试验方法进行检验。

本次试夯选择两个区域,分别位于强夯一区、二区(试夯区域坐标见平面图),试夯区域为边长20m的正方形区域。

强夯结束后应间隔一定的时间,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对竣工后的强夯地基进行检测,按照设计要求检测手段为3种:

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

2、采用静力触探、重型动力触探检测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以上、3000 m2以内工程,每300m2至少应有1点;3000m2以上工程,超出3000m2部分500m2至少应有一点。

3、采用面波法检测时,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2个剖面线。效果评价应采用夯前、夯后原位对照检测的方法进行。

4、夯后检测面应选在夯后整平面下一定深度(0.5m~0.8m)进行。 第一遍与第二遍夯点布置见夯点平面布置图。

3.3工艺流程图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