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教案(王忠)2008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机械工程材料教案(王忠)2008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09baa3143323968011c9268

强度:先升后降,含碳量0.9%时为最大值。主要是因为细小、弥散、均匀分布的Fe3C起强化作用,使强度升高。而含碳量超过0.9%时,Fe3C沿晶界分布成网状,易产生裂纹,强度反而降低。

硬度:随含碳量升高而不断增加。 塑性: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韧性: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5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第一,在选材方面的应用:低碳钢(0.10~0.25%)强度一般不高,塑性、韧性好,适宜制作建筑结构、容器等。中碳钢(0.25~0.60%)强度、塑性、韧性都较好,且可在很大范围内控制,适宜制作机械零件。高碳钢(0.60~1.30%)硬度高、耐磨性好,适宜制作工具等。白口铁硬度高、耐磨性很好、脆性大,适宜制作不受冲击的零件(拉丝模、冷轧辊、球蘑机的铁球)等。

第二,在铸造方面的应用:合金熔点低、结晶温度区间窄有利于增加流动性,对铸造有利。所以,铸钢通常含碳量为0.15~0.60%,铸铁含碳量为4.30%左右。

第三,在锻轧方面的应用:锻轧时要求钢处于单相区域,具有良好的塑性。开锻/轧温度应在固相线以下,终锻/轧温度应在共析以上。

第四,在热处理方面的应用:热处理需要将钢加热到单一的奥氏体区域,或加热到与临界点有关的某个温度,而相图则清晰反应了铁碳合金成分、温度、组织的关系。

6碳钢

碳钢:含碳量在0.02~1.3%之间的铁碳合金。

碳钢中,除了铁和碳之外,通常还含有Mn、Si、S、P,其中S、P是铁矿石带入的,对性能有害;Mn、Si是脱氧残留的,对性能有益。

碳钢按含碳量分成低碳钢(小于等于0.25%C)、中碳钢(0.25~0.60%C)、高碳钢(大于0.60%C)三种。按质量分成普通碳素钢(S、P含量比较高)、优质碳素钢(、P含量较低)和高级优质碳素钢(S、P含量低)三种。按用途分成结构钢和工具钢两种。 第一,普通碳素结构钢

命名方法: Q(屈服强度屈的声母)、屈服强度、质量等级、脱氧方法四个部分按顺序组成(GB/T700)。仅保证机械性能。

典型牌号:Q195、Q215、Q235、Q255、Q275等。

典型用途:型材、薄板、焊管、桥梁结构、标准件、连杆、简单的齿轮或轴。不热处理直接使用。

第二,优质碳素结构钢

命名方法:名义含碳量1万倍的2位数字、含量较高的合金元素符号、脱氧方法(GB/T699)。

典型牌号:10、45、60、16Mn、70Mn、08F等。

典型用途:一般,低碳钢制作冲压制件,中碳钢制作齿轮、轴等机械零件,55~65制作弹簧。一般经热处理提高力学性能。 第三,碳素工具钢

命名方法:T(碳的声母)、名义含碳量1千倍的2位数字、合金元素符号、A(GB/T1298)。

典型牌号:T8、T8Mn、T10、T13、T8A、T12A等。

典型用途:含碳量稍低的T7、T8制作冲头、锤子、手锯等;含碳量较高的T9~T11制作车刀、钻头、冲模等;含碳量高的T12、T13制作量块、塞规、刮刀等。

第四,铸造碳素钢

命名方法:ZG(铸钢的声母)、最低屈服强度、-、最低强度极限(GB/T11352)。 典型牌号:ZG200-400、ZG270-500、ZG340-640等。

典型用途:受力不大、韧性良好、可焊接的机座、壳体;强度较高、有一定塑性、可焊接的轧钢机机架、连杆、曲轴;高强度、高耐磨性、能切削加工的齿轮、棘轮等。

本章小结:本章内容比较具体而零散,讲授时要紧紧围绕“命名方法-典型牌号-典型应用”

这根主线,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系统、严密的知识。

本章作业:自教材P95~96中选取。

第5章 钢的热处理

目的和要求:本章仅仅简介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重点和难点: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性能特点。 学时的分配:1学时。

1钢的热处理及其目的

钢的热处理:将钢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结构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综合操作工艺过程。其中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是最重要的参数。

热处理工艺曲线:表示热处理工艺的温度—时间曲线。 热处理的目的:提高、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2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第一,退火

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Ac3以上或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又分成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完全退火(或重结晶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低温退火)。

退火的目的是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消除不平衡的强化状态、为最终加工作好组织准备。 第二,正火

正火: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Ac3以上30~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目的是使组织粗化/均匀化以提高性能、加工前的预处理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网状碳化物以利于球化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第三,淬火

淬火:将钢至临界点Ac1/Ac3以上30~50℃,保温烧透后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迅速转变成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第四,回火

回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经适当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是使淬火得到的不稳定组织转变成稳定的组织、消除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调整制件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第五,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将钢表层快速加热、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使表层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也称为表面淬火。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两种。

表面热处理的目的是仅改变表层金属的组织和性能,而保持心部的组织与性能不变。

第六,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用改变表层化学成分之后再热处理的方法,来改变表层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通常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氰化)、渗棚、渗铬、渗铝等。

化学热处理的目的提高制件表层的耐磨性、耐蚀性、抗氧化性、抗疲劳性等。

本章小结:本章虽然不是知识重点,但对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有一定意义。因而,花

少量时间提示给学生,方便以后正确选用热处理工艺即可。

本章作业:自教材P133~135中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