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活性污泥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15fb9ed6294dd88d0d26b97

(3) 白色泡沫:常见原因是负荷过高、曝气过度、洗涤剂流入,区分的标准是泡沫的浓度。粘稠不易

破碎的泡沫是污泥负荷过高,泡沫色泽鲜白,堆积性好;粘稠易破碎的泡沫常见于过度曝气,此时泡沫色泽为陈旧白色,堆积性差,只会有局部堆积;洗涤剂使水体表面张力提高,导致泡沫。

(4) 彩色泡沫:生化系统中流入带色高有机浓度废水,曝气下易产生类似高负荷时产生的泡沫。另外

污废水中存在表面活性剂或洗涤剂时,入流的生化产品会导致泡沫产生,阳光下会产生五彩缤纷的颜色。

浮渣的种类(通过浮渣的堆积度进行分类)

(1) 黑色稀薄的液面浮渣:生化系统是否处于缺氧或存在局部缺氧状态

(2) 黑色且堆积过度的液面浮渣:确认浮渣形成的时间,浮渣的堆积需要一定时间,且堆积形成的浮

渣颜色会变黑,特别是浮渣内部会因缺氧而呈现明显黑色。活性污泥系统出现严重缺氧或厌氧状态,大量的活性污泥因厌氧分解产生气体后夹杂厌氧泥团上浮,大量黑色浮渣堆积在液面。

(3) 棕褐色稀薄的液面浮渣:色泽与正常活性污泥相似且不会大量堆积,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也有可

能是活性污泥老化初期,通过沉降比和显微镜观察确认是否有老化产生。

(4) 棕褐色堆积过度的液面浮渣:活性污泥在生化池发生了污泥反硝化,大量反硝化活性污泥会上浮

并在短时间内出现棕黄色浮渣大量堆积,尤其在二沉池易发生;活性污泥发生严重丝状菌膨胀时,过度膨胀的污泥在曝气作用下包裹大量的细小气泡而浮于液面,不断的曝气作用下,浮渣不断积累形成厚厚的棕黄色浮泥层。浮渣内包裹气泡,在短时间浮渣不会因缺氧而变黑,镜检与池内混合液区别不大,同样有大量具备活性的原后生动物。

泡沫浮渣产生时工艺控制指标的表现

(1) 棕黄色泡沫

SV30——沉降比是否偏小(低于8%),沉降活性污泥是否色泽暗黄、沉降速度是否过快 SVI值——SVI值低于40时,活性污泥常发生老化

显微镜观察——菌胶团致密程度高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常发生老化 (2) 灰黑色泡沫

DO——对整个生化池均匀布点进行检测,可发现局部供氧不足死角。如DO在某些位置低于0.5mg/L时,需要注意活性污泥系统区域混合液的搅拌状态是否充分,不充分的搅拌会产生活性污泥堆积沉淀,自然沉淀的活性污泥易出现供氧不足的缺氧或厌氧状态。 (3) 白色泡沫

F/M值——如果食微比过高(大于0.5)且产生大量白色粘稠泡沫时,污泥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所以在培菌初期观察到有大量白色粘稠泡沫是正常的。

DO——高曝气量下活性污泥解体溶解导致活性污泥清液中有机物含量增高,通常曝气池出口DO值不低于2.0mg/L即可。

起泡物质流入——通过监测DO、污泥负荷判断是否入流水质影响导致泡沫 (4) 彩色泡沫

观察物化区出水是否带有颜色判断污废水是否对生化系统产生颜色干扰。洗涤剂和表面活性剂可通过确认物化区水跃位置的泡沫堆积情况判断,因为洗涤剂和表面活性剂对生化系统的短期影响不明显,镜检无法观察。

(5) 黑色稀薄液面浮渣

DO——对生化系统的溶解氧进行全面监测确认,如是DO过低造成的浮渣可通过强化曝气克服,如对于进流污废水自身缺氧过度导致的色泽变黑,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改善是困难的,可通过加大回流废水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6) 黑色堆积过度液面浮渣

来自生化系统池底整体上浮的比较多,镜检观察不会发现活性污泥类原后生动物,总体污泥颗粒分散而不

5

具备絮凝性,污泥沉降性能不佳,上清液混浊、污泥沉淀偏暗黑色。原因是DO不足使局部出现厌氧或缺氧状态。和曝气过度产生液面堆积浮渣比,色泽鲜艳呈棕黄色。 (7) 棕褐色稀薄液面浮渣

沉降比实验结束时液面也会有一层稀薄的棕褐色浮渣层,上清液略显混浊,有解体的细小颗粒物质,颗粒间水体是清澈的,液面浮渣搅拌后部分浮渣具备粘性,不易在搅动后下沉。 F/M值——偏低,一般在0.05以下已持续了较长时间 (8) 棕褐色堆积过度的液面浮渣

丝状菌——镜检和SVI值,或者污泥沉降比实验观察

活性污泥反硝化——活性污泥沉降比实验可观察到细小的活性污泥絮团向上浮起堆积于液面形成浮渣,对液面浮渣轻微搅拌后发现液面浮渣在排除气体后以较快速度下沉,说明活性污泥细小颗粒不是由于活性污泥本身年度增高导致的。

C/N比——确认是否入流污废水含氮过多,碳源的不足易使反硝化产生,为反硝化创造厌氧条件的部位是二沉池。

泡沫与浮渣的预防及控制

(1) 污废水处理自身控制问题导致的泡沫浮渣产生

1.1排泥不及时,SRT过长:活性污泥老化导致棕黄色的稀薄浮渣,经常通过F/M值,沉降比和镜检观察,提前做出工艺调整

1.2活性污泥浓度过低,污泥负荷过高:镜检观察是否发现非活性污泥类生物及F/M值复核,如F/M值大于0.5,要调整活性污泥浓度以适应高进水有机浓度。

1.3丝状菌未有效控制——过量繁殖使活性污泥裹入空气而形成液面浮渣

1.4曝气方式的不正确——长期过量曝气对活性污泥的破碎作用明显,多次破碎后活性污泥菌胶团的絮凝性能降低,游离活性污泥颗粒解体后使水体粘度增加,溶解性有机物浓度也增加。

1.5营养剂投加不足——污泥解体或者絮凝不佳,通过出水营养剂含量确认污泥系统对营养剂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或过量,基准是生化系统出水营养剂检测含量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2) 污废水处理厂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泡沫浮渣产生

污废水产生单位的异常排放,管理人员要总结流程,规范制度和通报联络机制,确保对即将流入的污废水性状和流量提前了解。 (3)

泡沫及浮渣消除对策:堆积过多的泡沫会污染环境并导致放流出水超标,常用对策是水喷洒泡

沫和浮渣,较之投加消泡剂等除泡药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常以二沉池出水作为喷洒用水。

跑泥

活性污泥随放流水飘出,当生化系统出水经常出现细小悬浮颗粒流出的时候,会在二沉池的出水堰上看到和活性污泥颜色相仿的生物膜。

原因(10%来自于二沉池、90%来自于曝气池)

(1) 冲击负荷的存在:污泥负荷过高——多半是未沉降的活性污泥颗粒,活性污泥受冲击负荷时,其

活性增强而使得活性污泥颗粒间的絮凝性变差,既而出现多量细小的未絮凝活性污泥颗粒,易在二沉池内因为沉降不及而流出池外,判断要点是出水伴有混浊现象。表面负荷过高——进流水量过大,导致污废水和整个活性污泥在生化系统中的HRT变短,活性污泥和未被活性污泥吸附的其他颗粒物质在二沉池停留时间变短情况下二沉池放流出水含颗粒物质。

(2) 活性污泥老化:解絮的活性污泥,常因排泥不及时、进流污废水浓度过低、MLSS过高等原因。

每日测定SV30、MLSS和F/M确认以便进行调整。放流出水可能会比正常值提高5%左右。

(3) 活性污泥中毒:有毒物质的冲击和抑制使得污泥正常代谢受影响,导致部分外围活性污泥发生死

亡解体,部分溶解至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可通过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状态,如原后生动物明显消失,放流出水携带悬浮颗粒,出水COD明显上升(解体的活性污泥溶解至混合液中使COD值升

6

高10%以上),即可确认。

(4)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沉降过程中出现反硝化现象:活性污泥因自身沉降不佳原因导致放流出水富含

活性污泥絮团漂出,COD检测值往往非常高,反硝化的出现是由于污泥沉降至二沉池底时没有及时回流至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离开曝气池时由于浓度过高且曝气严重不足时,加之混合液中富含氨氮和有机氮等,在好氧段发生硝化反应后即可在二沉池发生反硝化,产生的气体夹带沉降的活性污泥上浮。控制曝气池末端的DO和加大二沉池沉淀污泥的回流速度是有必要的。

(5) 生化系统进流废水富含颗粒物质:过量入流颗粒无法被活性污泥全部吸附。

(6) 曝气过度导致污泥解体:污泥絮团易在气泡切力和机械搅拌叶轮的切削作用下破裂,打破次数越

多,随后的絮凝能力越弱,最终导致其不具备絮凝能力。

工艺控制指标的表现

(1) 冲击负荷

F/M值超过0.5时,即可判断污泥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冲击负荷

SV30——沉降缓慢,上清液弥散性混浊,二沉池出水含细小颗粒且清澈度明显受影响 DO——明显偏低,多为偏低30%以上

MLSS——出现对数增长态势,活性污泥量增长迅速,每天会有20%以上的总增幅量 镜检——菌胶团形状细小、细密、松散、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大量出现 (2) 污泥老化

F/M值低于0.04,同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SV30——沉速加快(3min内完成90%沉降)、活性污泥压缩性增加(低于8%)、颜色过深(深棕色) DO——曝气量较小的情况下,DO过高(一般大于3.5mg/L),由于待处理底物浓度不足,污泥浓度降低导致小曝气量也会产生高DO值

MLSS——总体活性污泥浓度会较前期有所下降

镜检——大量轮虫出现,单体未絮凝颗粒物质为轮虫提供了便利的捕食对象 (3) 活性污泥中毒

SV30——中毒后上清液始终混浊、沉降污泥颜色暗淡。惰性物质使沉降异常迅速,上清液混浊,但程度比中毒的状况稍轻,颗粒物质要大。 DO——同等曝气强度内的DO会升高

MLSS——逐渐下降,消除有毒或惰性物质后污泥将进入恢复期,一周内恢复正常。

镜检——毒物对原后生动物有很强的杀伤力,絮体的内部和外部紧密性有差别。惰性物质会使菌胶团内携带无机颗粒,多半呈透明状。 (4) 反硝化

污泥上浮发生在整个二沉池液面,出水堰有明显的棕黄色颗粒物质出现。 SV30——活性污泥先沉降后上浮,上浮污泥搅拌后又下沉。

DO——曝气池出水DO低于0.5mg/L ,且碳氮比严重失衡,二沉池各点溶解氧为0 镜检——菌胶团内存在细小气泡 (5) 曝气过度

曝气池水体分布较多细小颗粒物质,颗粒间水体朦胧。

SV30——上清液间细小颗粒多,既有下沉也有上浮,颗粒间水体朦胧。 DO——显著指标

镜检——菌胶团大小和是否存在被曝气鼓入的细小空气气泡

对策

(1) 曝气过度——除操作的因素,排泥过度、进水负荷过低、进流污废水流量波动过大也会造成曝气

过度。

7

(2) 有毒物质和惰性污泥——对于有毒物质,加大二沉池回流污泥量和物化段调节池的功能实现,同

时提高MLSS。对于惰性物质,长期积累会导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可强化排泥,强化物化段的处理。共同措施是排泥,略高过正常值20%的速度置换受抑制的活性污泥,使之更新。

(3) 反硝化——提高曝气池出口端的混合液溶氧量,保证二沉池短时间不会发生缺氧或厌氧状态。另

可降低进水中含氮量以避免碳氮比失衡带来的影响。反硝化带来的污泥流失较快,最快应对方法是迅速加大曝气量。

(4) 污泥老化——避免活性污泥长期低负荷运行,可增加进水负荷,降低泥浓度。

(5) 冲击负荷——物化区的均值均量要充分发挥,提高MLSS。水力负荷冲击时可降低回流污泥量减

轻污废水对曝气池的水力冲击。

活性污泥上浮

二沉池内活性污泥不沉淀,并随水流失或凝结成块从水下浮起的现象。

原因

(1) 污泥腐化:操作不当,曝气量过小,缺氧而发生腐化、产生大量气体。

(2) 污泥脱氮:曝气池内发生高度硝化作用而使曝气池混合液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特别是进入曝气池

的污废水含有较多氮化合物),曝气液流入至二沉池后反硝化使污泥上浮。硝酸盐含量高的混合液静止沉淀在开始的20-90min左右沉淀性很好,但不久在活性污泥内会生成小气泡,导致吸附的气泡活性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或雪花般上浮。

(3) 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絮团内夹杂了过量的细小气泡,导致活性污泥比重降低,二沉池泥水分离

时达不到分离效果,上浮后在出水堰挡板部位发生堆积后形成浮渣。

工艺控制指标的表现

特点是活性污泥内夹带了细小气泡。

(1) 显微镜观察——菌胶团内有细小的光亮点,菌胶团内吸附的细小气泡在光线照射下所表现出的折

光效果。

(2) 肉眼观察——菌胶团内富含细小气泡,特别在活性污泥浮面后,阳光照射下气泡受热而膨胀变大,

易被肉眼看到。

(3) SV30——污泥出现气泡,随着气泡的长大,活性污泥开始上浮。

对策

(1) 反硝化:增加污泥回流量及时排放污泥,减少沉淀池内污泥量;减少曝气量和曝气时间,使硝化

作用降低。也可提高曝气池出口混合液含氧量;减少沉淀池进水量,加大污泥回流。

(2) 污泥腐化:保证曝气设备的低故障、降低泥浓度、避免活性污泥冲击负荷。

丝状菌膨胀

丝状菌膨胀时,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上清液体积减少,污泥颜色发生变异。大量丝状菌在活性污泥内繁殖,活性污泥过度松散、密度降低。真菌的繁殖也会导致活性污泥膨胀。

丝状菌与正常菌胶团的区别

(1) 对氧和底物浓度的要求不同

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要有较多碳源,对氮和磷的要求较低,特别是氧。菌胶团需要较多的氧(>0.05mg/L)。 (2) 毒物抵抗能力

对抗氮的冲击能力,丝状菌不如菌胶团的抗冲击能力。在具备脱氮除磷功能的运行工艺中丝状菌膨胀现象很少发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