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苏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19fcb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3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 生 互 动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效果简析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5)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课 题 3、我们来抽丝 探究过程和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 学会缫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9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 生 互 动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效果简析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课 题 4、养蚕经验交流会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10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1课时 课时安排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交流、总结: 师 生 互 动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效果简析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程标准:

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11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

变化。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

学生/教师互动目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这里要让学生从生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活中去回顾什么是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运动,了解学生心

集中话题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中运动的概念是什

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么?同时要让学生

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 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 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

探索和调

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

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 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