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1aeb94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e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后面攻击屠户。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那只狼为何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方。 (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点明主旨,包含讽刺意味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很害怕,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堆下,拿走屠刀,最后坚定下来,用到砍死狼。 5、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贪婪、狡诈、凶狠。告诉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 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9

8、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五)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浇灌;灌溉 )汲( 从井里取水 ),常一人居( 住 )外。及(等到 )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之,闻( 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 )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10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3、从文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 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审慎研究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11

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 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六)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 同“无” )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开导 )之,曰:“天,积.( 聚积 )气耳,亡处亡气。若.(你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

( 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

(如果 )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即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