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劳务经济转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劳务经济转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22ff74d77232f60ddcca167

湘潭县:枫树村、大湾桥2村、524 联营村、月塘村、东山村 湘乡市:芭蕉村、托南村、3水087 东村、梅花村、金西村 韶山市:1黄182 田村、长1901 526 2312119637.6 29 7.31 68 4.1 73 .1 05 1.82 2243 399 1312131837.79 30 4.71 53 1.28 70 6.5 91 9.72 994 38 11999922443.88 9 .96 3 .36 51 5.25 13 1.55 田村 雨湖区:泉42 塘子村 岳塘区:金51 湖村 高新区:茶43 园村 九华经开区:79 响水村 昭山示范区:66 马鞍村 市直:荷叶13 坝村 816 632 23111246477.66 16 8.83 81 9.38 1 .66 6 .47 732 771 58 72 913423112.57 2 .37 5 .42 2 .64 411 4 376 91.48 35 8.52 62 922 .17 34511223 .26 9 3.26 1 1.96 7 9.35 504 405 12241212515.99 0 .95 05 5.99 20 9.7 4 3.37 882 543 12121112814.58 36 3.37 01 7.35 18 0.27 4 4.43 市直:6玉02 屏村 合1 1489 计 481 84 138.25 04924361 .21 6 .56 18 5.33 2 .65 8456 2211111122300 7.19 126 3.32 504 7.79 327 5.69 199 6.01 (二)变化特点 近年来,湘潭市已发展成为面向珠三角、长三角、江浙等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大市。当前,湘潭市农村劳务经济主要朝以下三大方向转型发展。

1、劳动方式上,由体力劳累型转向专业技能型。

一直以来,湘潭市都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重要手段,不断规范和完善培训体系,依托市劳动就业服务处、市农民素质教育办和湘潭技师学院等机构,大力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

2、就业输送上,由外向为主型转向内外并重型。

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湘潭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爱铭电子等一大批优势企业落户各大工业园区,加之县域经济强势发展,“家门口就业”方便而实惠。其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专业化、合作化程度逐步提高,从事农业的风险大幅减低、效益相对提高,返乡务农及“且工且农”的农民越来越多。其三,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创造了宽松环境,农民返乡创业机会增多,部分素质较高且赚足“第一桶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条件具备、个人愿望强烈。

3、劳务组织上,由自由分散型转向特色品牌型。

近年来,湘潭市在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狠抓劳务市场培育,不断提高农村劳务输送的组织化程度,创建了一大批农村特色劳务品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散兵游勇”、“游击队”少了,工作地点相对固定的“大部队”、“正规军”多了。

(三)积极影响

1、直接效应:

迅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从现阶段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民向外提供劳务获取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构成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湘潭市劳务总收入达136亿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0%,成为湘潭农村经济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少数乡镇,劳务输出和种养业、乡镇企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贫困的乡村,劳务经济是作为占绝对优势的主导产业而存在,劳务收入居于家庭经营收入的首位。可见,劳务经济给广大农民带来的最明显、最积极的效应就是迅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

2、间接效应:

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农业家庭中,由于一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必然就会要对其家庭内部的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臵,留下来从事家庭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增加了人均收入。

二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不少劳务人员沿着“输出、成长、积累、创业”的道路阔步向前,实现了由打工仔到创业者再到老板族的飞跃,劳务经济的链条日渐拉长,形成了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回流”型企业壮大了农村二、三产业,给单一而低效的农业主导型经济结构以有力的“冲击”。同时,外出务工人员腾出来的土地,拓展了土地规模经营的空间,促进了土地流转,为专业种养大户、特色产业基地创造了条件,促

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3、社会效应:

一是调节了收入分配差距。在一些农村,外出务工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农民稳定收入来源,对刺激农民收入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局部扩大化的趋势。

二是促进了农村社会转型。农村务工潮的兴起,使广大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接触现代文明,他们在市场闯荡中受到磨炼,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是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作为“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九亿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已上升到了全局性、政治性的高度。因此,通过拓宽就业层面,加大劳务输出来带动农民增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问题分析

(一) 主要问题

当前,湘潭市农村劳务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但也相应受到了一些瓶颈的严重制约,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趋势。

1、素质瓶颈致增收难。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湘潭市农民工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缺乏绝对竞争优势。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过窄、技能提升较慢,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依旧只是从事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廉价职业,年收入普遍为1万-2万元。小老板、包工头、生意人、技师等小部分人员的年收入略高于整体水平,但也只有2.4万-6万元。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不高,只能维持极为普通的生活水平。

2、资金瓶颈致创业难。

绝大部分返乡人员自我积累资金很少,又缺乏抱团发展的理念,筹资渠道不广,只得将创业所需资金寄希望于政府扶持和信贷支持。但是,农村现有金融体制不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普遍偏高(月息高达1分以上),加之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民创业资金需求满足率很低。当前,资金瓶颈已严重挫伤了返乡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相当一部分返乡人员习惯于将存款用在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上,其创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3、政策瓶颈致维权难。

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遭受歧视和侵权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农民外出务工,在招聘、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都会经常性遇到当地的歧视性政策,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据调查数据显示,湘潭市外出务工农民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35%,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例则更低,用人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交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大保险的都未突破30%。

(二)制约因素

1、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直接导致农民就业空间狭窄和区域自我消化能力无法提升。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劳动力供给大量过剩,人口就业压力就相当大。从目前湘潭市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衰弱,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湘潭市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与长株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