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翻译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医古文翻译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28e9a6f58fb770bf68a550e

大医精诚

1.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如果对于最精深最细微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疏最浅显的想法去推求(探究)它,难道不危险吗?

2.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所以医术和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来掌握其中深奥精细的道理呢?

3.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所以学医的人必须广泛,彻底地探究医学的本源,精专,勤奋,毫不倦怠,不能够听信没有根据的言论,就说医理已经全部掌握了,(这样)很贻误自己啊。

4.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如果有因为疾苦来请求救治的人,不论他地位高低,家境贫富,年龄长幼,相貌美丑,关系亲疏,汉族异族,聪明愚蠢,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当做至亲一样着想,不能够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维护品节爱惜名誉。

5.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自古名医治病,大多使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认为牲畜低贱,认为人类高贵,至于爱惜生命,人类和牲畜都是一样的。损害对方补益自己,万物之情共同憎恨,何况对于人呢!杀害生命求得生存,背离生存之道更远。我如今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入药的原因,确实是因为这个.

6.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駚醁兼陈,看有若无。

另外到了病人家中,即使美女举目皆是,不要左顾右盼,音乐入耳,不要有高兴的样子,美味佳肴交替进献上来,吃起来如同没有味道一样,美酒同时陈列出来,看见就跟没看见一样看见。

7.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我内心惦记着救世济民,所以就琐碎地谈论这些道理,学医的人不要认为我的言辞粗俗而可耻啊。

扁鹊传

1. 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年轻时做别人客馆的主管人。客馆的客人长桑君到来,扁鹊独自认为他奇特不凡。常常恭敬地接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一般人。进出客馆十多年,才叫扁鹊私下交谈。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见。”居二日半,简子寤。

扁鹊说:“血脉运行正常,你奇怪什么?从前秦穆公曾经这样,七天就醒了。现在主君的病和她相同,不超出三天一定痊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苏醒了。

3. 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先生的治疗方法能像这样,那么太子可以回生;不能像这样,却想要使他回生,简直不能够拿这种话告诉刚会笑的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4.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知道疾病的外在症状,就能推论它的内在病机,知道疾病的内在病机,就能推论它的外在症状。疾病反应表现在外表,与病人相距千里之内,判断的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详尽说明。

5. 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

顺着五脏的腧穴,于是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连结筋络,按治髓脑,触动膏盲梳理横膈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容貌气色。

6. “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

我听说您崇高德行的时间(日子)很久了,然而不曾拜见在您的面前。先生来到我这个小国,幸蒙救治太子,偏远小国寡德的我幸运得很,有先生您太子就能活,没有您太子就要死了,永离人世而不能回生。

7.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如像圣人那样预先知道疾病的征兆(萌芽阶段),能让高明的医生得早进行治疗,那么疾病就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一般人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多,可是医生担心的,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丹溪传

1.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於时,犹仕也。

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由己及人(推及万物)的仁爱,即使不在当时做官,也象做官一样。

2.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

就全部焚烧抛弃先前所修习的科学学业,专心致力于医学。

3.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

当时正广泛流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这本书。

4.旣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

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不久有所省悟地说:“拿古代的方剂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势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确立诊治疾病的标准,法则,一定要根据《素问》,《难经》等各种经典著作!但我家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这些经书的(但是我家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

5.罗遇翁亦甚懽,卽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於经,且曰:“尽去而旧学[18],非是也。

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十分高兴,就把刘完素,李杲,张从正三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阐发刘李张三家的旨意,完全以医学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且说:“完全抛弃你过去学的知识,它们是不正确的。”

6.於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

在这时又讥笑又排斥的各位医生,才都在心中佩服,在口中赞誉。

7.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敎之亹亹忘疲。

当时学医的人都像回声一样滴应随,象影子一样地依附,丹溪翁教导他们勤奋不倦,忘记了疲劳。

8.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如果听到虚华的言辞,舍去根本,追求末节,就怒容满面,好像要受到玷污似的(好像要玷污自己)。

9.至於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於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

至于或交谈或沉默,或出仕或居家,凡是有关于人伦道理之理的,就特别恳切地教诲,使人奋发向上感慨激动都来不及(使人立即产生奋发向上感慨激励之情)

10.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象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有益朋友,又能因是医师而轻视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