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精品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精品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2a7955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9

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而贴近生活去学数学,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数学也需要课前预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比如,教学上海版义务教育课本数学第十册应用题例3,“小明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付79.68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4元,超打一次电话费0.12元,小明家这两个月平均每月超打电话多少次?”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课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你家电话帐单上每一项收费的含义。知道什么叫月租费,什么叫超次费。第二天,学生都把帐单带来了,并兴趣盎然地相互比较:你家怎么用了那么多电话费,多了哪些费用算算。结果,上课时,并不需要教师解

释,学生已对题中“市内电话费=月租费+超次费”有了充分的理解,为新授扫清了障碍。

二、教学中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当配角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而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同唱一台戏,而且,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配角。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在教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概念时,我组织了一场竞走表演赛。教师数秒,两个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竞走。然后讨论:谁快?为什么说他快?是不是走的路程多的人就一定快?学生通过比赛→讨论→总结,理解了什么叫速度、路程、时间。整节课,从头至尾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

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出现过一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去这种情况?前不久,四年级的张明和陈波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情况。同学们想想看,不只是丢失的张明着急,陈波也很着急。谁来给他们出出主意?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有人说:“陈波应该打电话,让张明来拿。”也有人说:“我认为是陈波错拿了作业本,应该送去。”还有同学说:“有个办法最节省时间,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出示同学们想到的三种办法。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根据学生想的办法,与学生一起编出了两道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

题,和一道相遇问题。前两道题即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重组。由于学生对小数的了解最初往往是从商品标价开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认识又多于对米、分米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先以元、角为基础,学习例2前半部零点几元,再让学生自主探索例1的前半部认识零点几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几点几(例2、例1的后半部);又因为读写是认识的前提,是学生生活实践中最为熟知的内容,所以教学时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法,再探究一位小数的含义。这样处理虽与教材编写殊途,但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

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要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小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