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2cfb23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0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1)地裂缝特征调查。查明地裂缝几何与活动特征,确定地裂缝类型(见附录A表A 18)。

9

(2)地裂缝成因调查。了解地裂缝发生区的地貌及微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裂缝与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和地震活动、气象水文和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分析确定地裂缝的主要成因。

(3)地裂缝危害调查。了解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破坏程度、经济损失,圈定地裂缝危害的范围,并对其发展与危害进行趋势分析。

(4)了解地裂缝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5 河湖塌岸调查

(1)塌岸发育特征调查。查明岸坡的坡形、坡高、坡度及变化;查明构成岸坡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组合类型及分布;查明重大塌岸的时间、范围、岸高、规模、崩塌的物质成份和崩塌的方式及地表水水位及水流特征,同时应注意调查尚未崩塌、但已开裂地段的分布、数量、长度、宽度及下沉量;了解塌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地表水体与水文地质特征调查。了解地表水体类型、水位高程、流速、流量及季节变化,河道态势、主泓位置及变迁,水流运动规律、波浪的掏蚀作用,季风、潮汐或冰凌的作用及岸滩的变迁;查明岸坡及岸坡地带主要含水岩组及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情况、地下水位及其与地表水位季节变化(包括人工调度)的关系。

(3)综合分析岸坡地形、地质结构、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岸边建筑物与采砂、修路、切坡等)对塌岸的影响,分析塌岸的发展趋势。

(4)了解塌岸对大堤、农田、道路、房屋、航运的危害程度。 (5)了解崩塌岸坡已有的工程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6 海岸侵蚀与淤积调查

(1)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表形态变化,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特征、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2)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质背景,包括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类型和年代、沉积环境的演变,确定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砾海岸、泥质海岸)。

(3)基本查明海岸带侵蚀状况,包括海岸侵蚀后退和海堤浪蚀情况、海岸侵蚀原因。

(4)基本查明入海河口、港湾淤积情况及影响因素。

(5)了解海岸侵蚀或淤积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已有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今后防治的对策建议。 6.3.17 海平面变化调查

(1)了解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主要包括:障壁岛—泻湖、沿岸堤—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相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2)基本查明古海面指示物(泥炭、贝壳、海滩岩、树木、淤泥和粘土)沉积特征,分析古海平面的变化规律。

(3)了解现代海平面升降情况。搜集沿海验潮站和地形标高零点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变化速率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4)了解海平面升降对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6.3.18 海水入侵调查

(1)了解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区域地貌形态、岩性结构及组合、地质构造、海岸性质、海滨与入海河口变迁、地表水文、潮汐和气候气象特点等。

10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

(2)查明咸、淡水层的岩性结构,含水介质及其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Cl、Br和矿化度等)及其特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以及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距海岸带的距离、面积)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地表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补排关系和海水入侵通道。

(3)分析控制海水入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海平面上升、潮汐等自然因素和抽、排地下水等人为因素与海水入侵的关系。

(4)查明海水入侵的途径,了解海水入侵的历史及变化规律。根据水化学分析成果,进行海水入侵程度分区,分析海水入侵发展趋势。

(5)了解海水入侵对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及趋势。

(6)了解海水入侵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9 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调查 (1)查明地下水水质现状,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和《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评价地下水质量,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2)查明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份、含量及时空分布,并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查明地下水污染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份、含量及时空分布;查明污染源及污染途径;了解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地面水污染情况,并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确定其水质分级。

(4)了解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对策。

6.3.20 土壤污染调查

(1)查明土壤污染现状,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或按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评价。

(2)基本查明土地利用情况与土壤特征;了解当地植物与农作物、经济作物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3)查明工业、农业、污水灌溉等污染源类型、分布、数量和污染途径。

(4)分析土壤污染发展趋势,了解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21 地方病调查

(1)地方病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地方病的种类、分布范围、主要病症、严重程度、发病历史、防治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2)地方病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了解地方病区的地貌部位、微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特征,饮用水源的类型及基本情况,水、岩、土化学特征及异常,分析研究地方病与某种地质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

(3)了解地方病区主要食物(粮食、蔬菜等)来源和饮食习惯。 (4)提出地方病防治对策措施。 6.3.22 水患环境地质调查

(1)水患基本情况调查。了解重大水患灾害的发生次数、时间、当时的降雨量(包括上游补给区)及持续降雨时间,河湖最高洪水位高程,淹没范围和灾情等。

(2)基本查明与水患形成有关的地面沉降、河湖泥沙淤积、堤防管涌、岸坡崩塌、堤基隐伏岩溶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特征与危害。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11

(3)了解围湖围滩造田、堤防工程、分蓄洪工程、裁弯取直工程等人为活动对水患形成的影响以及对防洪治水的正、负面效应。

(4)从地学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洪减灾对策建议。 6.3.23 干旱缺水地区环境地质调查

(1)干旱缺水基本情况调查

了解干旱缺水区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干旱发生的气候条件及历史变化,年干旱缺水时间、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包括缺水的居民点、人口、农田、牲畜等基本数据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岩溶石山干旱缺水区调查

基本查明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查明与干旱缺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有关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如石漠化、旱涝灾害、岩溶塌陷、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质污染等)的基本特征与危害。对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评价。

(3)沙漠草原、黄土等干旱缺水区调查

查明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补径排条件与水质特征;了解干旱缺水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土地沙化、牧场、草地与绿洲萎缩、河水断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特征与危害;对地下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评价。

(4)了解干旱缺水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了解其历史演变,分析其发展趋势。

(5)了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6.4 工程建设与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内容 6.4.1 城市及交通建设

(1)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

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和300km范围内地震历史、分布、烈度区划、活断层观测、全新世地层的测年等资料,推算地壳上升或下沉速率;各种人类活动诱发地震的震级、震中深度和地面烈度分布,分析形成的构造条件。参照附录A表A 19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

(2)区域地面稳定性调查

查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冻土冻融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分析地面变形的发展趋势,分区评价地面稳定性,提出防治建议。

(3)地基及深基坑稳定性调查

地基稳定性,了解主要持力层和特殊性岩土体的分布、岩性、厚度、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

基坑稳定性,了解开挖基坑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已出现过的坑壁及坑底变形与危害情况,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及效果。

评价地基及深基坑稳定性,提出防治建议。 (4)边坡稳定性调查

查明边坡的成因类型、形态、规模和边界条件、坡体的结构类型与岩性组合特征,确定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分析判断边坡失稳的诱发因素和不同地段发生崩塌、滑坡等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危险性及影响范围,分区评价边坡稳定性。

查明边坡已有变形破坏状况和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建议。

(5)地下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12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了解工程的类型(隧道、地下硐室等)、规模,构成工程围岩的岩土体特征,地下水的类型、埋深、静水压力,施工中涌水量、突水、管涌、流土,工程设计要求与施工技术方法。

了解工程开挖引起的硐室变形和对环境的影响,防治措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建议。

(6)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调查

重点是调查城市“三废”排放造成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情况。其要求同6.3.19和6.3.20条。

(7)放射性异常调查

了解航空γ能谱测量和区域化探扫面资料,分析研究城市地区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含量值与分布规律。

查明基岩区238U、232Th、226Ra、40K的丰度,土壤中Rn的浓度值,地下水和地下热水中Rn、Ra、U、总β、40K的浓度值,编制放射性地球化学图,圈定出异常区,研究其分布规律。

了解地质环境中Rn的浓度水平及其对空气中Rn浓度水平的影响程度。 综合分析区内放射性异常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地热活动以及人为活动的关系,评价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8)垃圾处理环境地质调查

了解城市垃圾处理现状;查明垃圾场地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的影响和垃圾场自身的边坡稳定性等;对已建垃圾堆放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针对垃圾处理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6.4.2 矿产开发

(1)矿山基本情况调查

了解矿山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矿山运行情况;开采的矿种及赋存的地层与岩性;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工程地质类型和地质环境类型;矿山采掘工程类型;“三废”排放与处置情况等。

(2)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地面环境问题与灾害主要调查: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崩塌、山体开裂、地裂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污染、放射性异常等。

水环境问题与灾害主要调查:区域水均衡破坏、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 采场环境问题与灾害主要调查:突水、溃泥、煤与瓦斯突出、坑道变形、岩爆与煤爆、热害、露天采坑边坡失稳等。

调查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与灾害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发展趋势及危害,了解各种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6.4.3 水利工程

(1)堤防工程调查

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调查堤身隐患、渗透变形、堤基沉降变形、堤岸崩塌等发育、分布特征与危害,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程度,了解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2)水库(坝)工程调查

水库工程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调查水库浸没、渗漏、渗透变形、库岸再造、淤积、诱发地震等环境问题与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与危害,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3)闸、泵站工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