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09ee9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9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展望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忻州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综合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产量连续四年刷新历史新高,保持在30亿斤以上。蔬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65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97:1,缩小到3.58:1。全市贫困人口由77.1万人减少到35.24万人,平均每年8.3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

图1-1 忻州市2011年~2015年农村经济各项指标对比图 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十二五”期

- 6 -

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42.76万亩。全市供水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市农业用水量达到4.0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96%。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5%以上。

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1.08亿元。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电子商务、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2015年休闲农业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

适度规模经营呈现新局面。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到2015年,全市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430个。土地流转面积82万亩,流转率达到13.23%。

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二五”以来,在125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了“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两轮“五个全覆盖”、“生态治理工程”和“城乡清洁工程”等建设工程,76.03万农民喝上干净水,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街巷全部硬化,72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 7 -

专栏1:“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序号 类别 指 标 2011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 4.1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54.89 64.50 其中:农业增加值(亿元) 32.94 27.46 -4.4 畜牧业增加值(亿元) 1 农业生产 林业增加值(亿元) 17.05 30.70 15.8 3.22 4.18 6.7 渔业增加值(亿元) 0.17 0.23 7.8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51 1.93 6.3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633.8 646.5 0.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48.5 150.25 — 蔬菜总产量(万吨) 农产品 供给 56.49 73 6.6 2 肉类总产量(万吨) 12.73 15.73 5.4 禽蛋总产量(万吨) 6.37 6.8 1.7 奶类总产量(万吨)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11.44 11 — 97.5 97 —

- 8 -

3 农业物质 技术装备 条件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194.7 200 0.7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44.6 57.9 [13.3] 耕地保有量(万亩) 633.02 633.44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78 0.5 [0.022] 森林覆盖率(%) 4 农业可持续 发展水平 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 18.4 — 65 68 [3] 化肥年总用量(万吨/折纯量) 16.09 12.39 — 农药年总用量(顿) 438 403.23 —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家) 家庭农场(个) 农业 组织 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万人) 4760 9430 2256 1.2 18.6 — — 5 专业种养殖大户(万个) 0.155 0.3838 25.4 带动农户数(万户) 9.52 18.69 18.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 农民 收入 水平 4135 6550 12.2 贫困总人口(万人) 77.1 35.24 [-54.29]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