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72df9f7f1922791688e8b5

(5)小李同学拟用沉淀法测定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他查得CaCO3、BaCO3的溶度积(Ksp)分别

为4.96×109、2.58×109。小李应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

5.(2010佛山二模)

I.已知在25℃时,醋酸、碳酸和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 醋酸 K= 1.75×105

碳酸 K1= 4.30×10 亚硫酸 K1= 1.54×10

-7 -2

K2= 5.61×10

-11-

K2= 1.02×107

(1)写出碳酸的第一级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1= _____________ 。 (2)在相同条件下,试比较H2CO3、HCO3和HSO3的酸性强弱:

> >

(3)若保持温度不变,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下列量会变小的是 (填序号)。

A. c(CH3COO) B. c(H+) C.醋酸电离平衡常数 D.醋酸的电离程度

II.某化工厂废水中含有Ag+、Pb2+等重金属离子,其浓度各约为0.01mol·L-1。排放前拟用沉淀法除去这两种离子,查找有关数据如下:

难溶电解质 AgI KSP A. NaOH

A.装置①中,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B.装置②工作一段时间后,a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C.用装置③精炼铜时,c极为粗铜

D.装置④中电子由Zn流向Fe,装置中有Fe2生成

AgOH Ag2S PbI2 Pb(OH)2 PbS 8.3×10-17 5.6×10-8 B. Na2S

6.3×10-50 7.1×10-9 1.2×10-15 3.4×10-28 C. KI

D. Ca(OH)2

(4)你认为往废水中投入 (填字母序号),沉淀效果最好。 6.关于下列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7.(08海南改)铅蓄电池,这是一种典型的可充电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 Pb+PbO2+4H+2SO42

2PbSO4+2H2O。

⑴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电极反应为 ;

⑵在充电时,电池中溶液的pH不断 ;

⑶电池外电路中每通过2mol电子,电池内部消耗 mol H2SO4;

25

⑷放电时:溶液中的H向 方向移动。

8.(09天津改)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右图为电池示意图,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吸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请回答:

⑴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 ,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 (用a、b表示)。

⑵负极反应式为 。

⑶电极表面镀铂粉的原因为 。

⑷该电池工作时,H2和O2连续由外部供给,电池可连续不断提供电能。因此,大量安全储氢是关键技术之一。金属锂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吸氢和放氢原理如下: Ⅰ.2Li+H2

△ +

2LIH Ⅱ.LiH+H2O=LiOH+H2↑

反应Ⅰ中的还原剂是 ,反应Ⅱ中的氧化剂是 。

9.绿色电解法制取半导体材料Cu2O的示意图如下,反应原理:2Cu+H2O=Cu2O+H2↑。

⑴石墨电极为 极,表面发生 反应(“氧化”或“还原”),反应式为 ; ⑵Cu电极为 极,连接电源的 极,反应式为 ;

⑶生成0.1molCu2O时,转移 mol电子,石墨电极上放出的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升。

26

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四 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例题】.

“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

-

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c(I-)/mol·L- c (S2O82-)/mol·L- t /s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显色时间t1=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

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22.0s B、22.0~44.0s C、>44.0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

1、命题意图分析

该高考题以“碘钟”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如浓度、温度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体现出考纲对学生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要求。 ........

2、审题要点

该类题目的审题要点主要在于数据图表的解读以及如何将图标数据中的信息与实验目的紧密联系。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测定反应速率,给出的实验数据是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时间,则该实验应该主要探讨的是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找准要分析的目标,有的放矢。 ..........

3、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探讨的是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但是题目给出的反应物浓度有两种,如何综合考虑两种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呢?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两个变量,分析当其中一个变量(即一种反应物浓度)保持不变时,反应速率的变化,然后分析当两个变量同时变化一定的倍数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其中的规律。

对比数据组①和数据组②,可以看到, c (S2O82-)不变,c (I-)增大到2倍时,反应时间缩短了一半,即反应速率加快了一倍;

27

① 0.040 0.040 88.0

② 0.080 0.040 44.0

③ 0.080 0.080 22.0

④ 0.160 0.020 44.0

⑤ 0.120 0.040 t1

对比数据组②和数据组③,可以看到,c (I-)不变,c (S2O82-)增大到2倍时,反应时间缩短了一半,即反应速率也加快了一倍;

由此可见两个变量其实都会影响反应速率的。

对比数据组①和数据组③,可以看到,c (I-)和c (S2O82-)均增大到2倍时,反应时间为原反应时间的1/4,即反应速率加快了4倍;

对比数据组①和数据组④,可以看到,c (I-)增大到4倍和c (S2O82-)减小到1/2时,反应时间为原反应时间的1/2,即反应速率加快了2倍;

由此可见两个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是:反应物浓度每增加一倍,反应时间就减少一倍,对于两个反应物来说均是如此,由此可得出结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并由此可计算相关反应速率。

实验①和实验⑤对比,实验⑤的c (I-)为实验①的三倍,而c (S2O82-)保持不变,则由此可计算该反应时间应为实验①反应时间的1/3,即29.3s

(思考:除了上述分组对比方法,你还能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组比较,得出同样的结论?) 第(3)小题则探讨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影响因素与表中的几组数据并无直接关系,可直接通过所学规律“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加快”解决,判断相同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反应速率更快,即40℃时反应所需时间小于题目中20℃时同等条件下的反应时间。选A选项。

解决该类试题应注意:

①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理解直接测量与实验目的间的逻辑和数学关系。 ②理解变量控制的思想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③文字表述和计算注意研究范围的准确性及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本题(4)中,结论只有准确表达出“乘积”二字才能准确概括题中几组数据的规律。 【拓展】

1.某探究小组用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

浓度为1.00 mol·L-1、2.00 mol·L-1,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 K、308 K,每次实验HNO3的用量为25.0mL、大理石用量为10.00g。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T/K 298 大理石规格 粗颗粒 HNO3浓度/mol·L-1 2.00 实验目的 (Ⅰ)实验①和②探究HNO3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Ⅱ)实验①和 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Ⅲ)实验①和 探究大理石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中CO2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见下图,请在图中,画出实验②、③和④中CO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