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弥陀摄生三愿、净业三福、三辈与九品的内在对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辨析弥陀摄生三愿、净业三福、三辈与九品的内在对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92b63b376baf1ffc4fad67

经》上的三福。修《观经》上的三福属于事修。对大乘佛法虽不怀疑但体悟有限,对弥陀净土及本愿虽信受但理解不深入的众生,发菩提心不容易,即使发心其力量也较弱,因对大乘佛法不怀疑,对弥陀净土及本愿的信受,所以会对理解的部分,在信心的基础上精进行持。二十愿,重点侧重平时的行持,信、愿为辅。 摄生三愿是为了摄受三种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设立的,是信愿行三资粮的依据是对信愿行三资粮最精准的注释。愿分三愿但对往生而言又是互摄的,是平等一体的。 经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可知:

1、三辈摄在九品的上三品,三福因发心不同而分六品,三愿摄九品。三愿为增上缘,三福为往生正因,三辈九品为往生行因。九品往生摄尽诸佛教法,净土法门摄尽一切法门。

2、从三辈九品往生可知,净土法门的修学是建立在通途教法基础上的,在因行上所实践的修学次第越高,往生品位就越高,凸显了因地学习教理和自证的重要性。净土法门与佛陀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法门均不冲突,而且是互为增益的。若净土行人排斥他宗他教,说明他未深入理解或曲解了净土经义。教下或宗门贬低净土,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了解净土。

3、从三辈九品往生的行因可知专持名号是修学的一种方便,非必要条件,你可安住在你所乐修的任何法门,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往生。行佛所行,修一切法都已是念念念佛。

4、净土法门是殊途不是通途,是因为净土宗不仅有自力而且有他力(是在自力的基础上兼于他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大愿力摄受作为众生往生净土的增上缘,众生的信力、愿力与这个增上缘和合,就能成就凡夫往生,即使犯了五逆十恶的凡夫能忏悔者,也能摄受往生。

三、后记

放眼当今佛教,听闻到许多对净土行人乃至净土法门的批评之声,究其原因,既有净土宗行人教理不清、修行不得力的原因,也有他宗他派对净土法门不理解乃至误解的原因。他们不懂得净土宗祖师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根性的人有不同的侧重,所宣说的教法详略会有不同,若不知当时各自所讲的因缘,就会觉得某位大师与某位大师所讲的矛盾。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就会互相争执,互相怀疑,甚至诽谤。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的学修、弘扬净土宗,是放在我们面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国内外很多高僧和大德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净土宗的弘法布化,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发现本文的论点与之不谋而合,那就是要坚定的立足于净土宗原典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佛教的其他通途教理教义,由此两点结合为根本,逐渐展开对净土宗法义的延伸和演绎。

那些对于净土宗的认识,有误解或者有偏差的人们,大多是由于对净土宗的经、论原典没有仔细学习,对净土宗教理理解不深,并且对净土宗在于整个佛教中所处的地位不清楚而造成的。

所以,只有扎实的站立在精读净土宗原典,并且与佛教通途教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白净土宗在整个佛教体系之中所处的位置,才能对净土宗,乃至佛法中的各个法门,有一个整体而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吃透净土思想,乃至整个佛法的精髓,才能把进行学修和弘扬佛法的工作做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利利他的优秀佛子。 注释:

[1]《净土五经》第24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2]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第244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3] 《印光大师文钞简编》第271页。

[4]《净土五经》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32页,苏州弘化社出版。 [5]《彻悟禅师语录》,释大安辑译《净宗法语大观》第114页

参考书目:

1、《中国净宗通史》,陈扬炯,江苏古籍出版社。 2、《无量寿经白话解》,王龙著,法古文化事业。

3、《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著,江西庐山东林寺印行。 4、《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著,上海佛协会。

5、《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论释》,吕碧城著,天花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6、《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华严莲社、台北佛教净业林合印。

7、《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苏州弘化社出版。 8、《略述净宗信愿行》,释大安集述,香港文化出版社。 9《净土宗教程》,释大安集述,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