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新闻教师用书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新闻教师用书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a8ab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f

1.(比较异同题)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 参考答案:同:①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2013年连续七年稳步提升。 ②2013年与2012年相比,纸质图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数字化阅读量增加,接触时长增长。

异:材料一介绍了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以及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并点出了国民仍然认为阅读很重要。第⑤段指出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

材料二介绍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指出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2.(比较异同题)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 参考答案:材料一侧重点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材料二侧重点是介绍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主力这一情况。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

答: 参考答案:“浅阅读”的表现:①心态上: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②方式上: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浅阅读”的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4.(比较异同题)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答: 参考答案:根本分歧:

两则材料的根本分歧在于该不该“抨击浅阅读”。

材料三认为网络阅读是浅阅读,获取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也难有耐心品味经典著作,不能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

材料四认为电子工具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看法: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理解认识]

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优点]

但是,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谋取某种利益的途径。[缺点]

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既要有浅阅读,更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做法]

其他看法:

(示例1)我反对浅阅读。刷屏式的阅读形式,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只能获取表面信息,满足我们娱乐、猎奇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会养成我们懒于思考的陋习,而无法深入作品,领略作品深刻的美。

(示例2)我赞成浅阅读。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无法比拟的廉价、快捷、高效的优势,这样更容易获取海量信息。另外,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用于阅读,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不失为一个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浅总比没有强。

(示例3)我认为阅读的深浅与媒介无关。传统阅读不一定就深,数字阅读也不一定就浅,这与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水平等内在的因素相关,与阅读形式关系不大。

题型突破(四) 新闻文体的另一变体——访谈考查的3大题型

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访谈的要求

1.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2.一组问题要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展开。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

4.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用语要平实化、口语化。

5.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要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

三、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技巧 类型 趣问 技 巧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不拐弯不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作 用 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推问 旁问 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逻辑性强,有层次 能制造轻松的气氛 2.特殊技巧 类型 追问 延伸 技 巧 对访谈对象陈述中的疑问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 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对比 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 四、访谈的阅读方法

根据访谈的文体特点,文章可以这样读: 步骤一:浏览全文,把握话题

迅速通读全文,把握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讨论的话题。 步骤二:区分对象,把握问题

将有关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有关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步骤三:掌握提问技巧,品味回答语言

访问者的提问是有一定的提问技巧的,如直问、追问、推问等。访谈对象的回答更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内涵。

作 用 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能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 步骤四:把握关键,深入内核

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访谈内容,把握访谈主题。

在掌握了访谈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后,本部分针对访谈的3个特殊题型“把握访谈内容”“把握或评价访谈观点”和“赏析访谈技巧”进行讲解。

题型一 把握访谈内容

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所以访谈内容包括访谈者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

[常见设问方式]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2014·广东高考)

(2)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2012·广东高考) (3)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围绕×××,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做了倡导? [解题方略]

解答把握访谈内容“4步走”

基本思路与前面“访谈的阅读方法”大致相同:

[例一]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