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第四单元北宋王安石变法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选修1第四单元北宋王安石变法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d2c30df7ec4afe04a1df5d

利法 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募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市易法 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税法 税。 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均输法 购等原则。 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②保马法:

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③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④设军器监: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史料链接: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个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宋朝中期的“积弱” 局面,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

5

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列表归纳: 措施 内 容 作 用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保甲法 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将兵法 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战斗力。 设军器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监 3、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另设“明法科”。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实行“太学三舍法”, 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1、失败的原因

A、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及商人、高利贷者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B、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

C、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6

D、根本原因: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戴加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 2、保守势力强大;

3、改革措施存在缺陷; 4、用人不当; 5、吏治腐败;

6、与周边民族政权冲突; (二)对王安石变法的整体评价 1、目的与性质

【探究学习】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有哪些?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判断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A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B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C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A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B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C变法过程上,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合作探究】4: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2、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感悟历史】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又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精神:

A忧国忧民精神。

7

B创新和改革精神。

C面对困境毫不动摇的精神。 启示:

A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B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C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探究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和第57页,完成下列表格。

表格1:积贫局面的改变 措施 成效 局限 作用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 农田水利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法 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 A促进生产发方田均税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展。 法 税,得到实惠。 B增加财政收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强制农民借贷;入。 青苗法 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利息偏高,农民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了阶级矛盾。 负担沉重 缓和。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对贫苦人是沉重D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局面。 免役法 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的负担。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市易法均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输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表格2:积弱局面的改变 措施 成效 作用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A增强国力,一定程治安;保证兵源。 度上改变积弱的局面。 设置军器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监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D部分消除了冗兵现马费用; 象。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开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产量。——发展生产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改善“积贫”。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