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社会作用与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科举制的社会作用与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dca68d3186bceb19e8bb71

浅谈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帝制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具有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结合历史资料,主要谈一谈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一)“至公”的普世价值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相对最公平的制度,不论它实际上是否真正做到“至公”,至少科举制的许多制度设计是试图体现“至公”精神的。[1] 科举制度发扬的公平竞争的普世价值,对于中国传统的等级社会甚至人类的古代社会而言都尤为珍贵。为了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朝廷对科举中作弊、贿赂考官、更改名次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非常之大,历代不少主考官甚至因此被处以死刑。到了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于国家正义的渴求。

(二)作为优化帝国官僚阶层的最佳制度的积极影响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2],科举制能考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水平,还有一个士子的人文修养、自制能力和毅力。一个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官僚阶层的读书人,往往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并且对来之不易的官位倍加珍惜。为了解决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员缺少行政能力的问题,古代设立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来解决,如聘请“幕友”和“吏”的制度。这样一来,道德素质便能专业行政能力相配套,大大优化了帝国官僚阶层,有利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三)维系传统秩序,促进儒家文化传承的社会作用 自古以来,由于科举是最光荣也是最公平的通向权力的康庄大道,科举的考试内容就自然而然地引领着社会的风向。因此,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它一方面把知识的深浅高低同获得权力、财富地位结合起来,无形地宣传了“读书至上”的观念;又维系了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维护了帝制统治的稳固。

(四)科举制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近代以来,科举制度与新式教育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记载称,“末科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3]看到了科举对新式教育的负面影响,清廷一举废除了科举,但一举措无异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强烈的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可以说,从教育的角度看,废除科举后中国教育迅速从传统东方型转为西方近代教育,是利大于弊的;而从社会层面观察,废除科举后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化失衡,都 1

引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 参见:陈必龙,《状元论》(1999) 3

摘自:大公报,第439号,1903 -9 -10

2

不利于我国向近代国家的平稳过渡。 科举制度在平稳运行了数百年后,在近代化的浪潮中终于走向了终结,但当时东西洋许多国家借鉴中国科举而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正在扬帆远航,或许这足以说明科举制度制度设计本身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2

刘海峰. 重评科举制度 ——废科举百年反思[J]. 厦门大学学报, 2005(2):5-19. 屈超立. 科举制的廉政效应[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1(5):149-156.

刘海峰. 科举制百年祭[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3(4):75-80.

黄鸿鸿. 对科举制度的再认识[J]. 闽江学院学报, 2002, 23(1):77-80. 陈必龙.状元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