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 课 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学-第六章 课 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32428302d276a200292e06

A 课程结构 B 课程目标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评价 47、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 A 课程内容 B 课程计划 C 课程目标 D 课程设计

48、为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叫做( ) A 选修课程 B 学校课程 C 综合课程 D 必修课程 49、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课程文件 D 课程标准 50、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 A 引导者 B 组织者 C 领导者 D 实践者 51、教科书使用的主要对象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学校 D 教育主管部门

52、在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的体现,需要调整(A 课程目标 B 课程标准 C 课程结构 D 课程设计 53、学科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

A 分科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校本课程

54、下列哪种课程体现了我国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 A 活动课程 B 校本课程 C 综合实践课程 D 选修课程 55、在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实施 C课程评价 D 课程设计

56、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课程表 D 学校环境 57、目标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 A 斯克里文 B 泰勒 C 杜威 D 斯塔弗尔比姆

5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评价 59、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60、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61、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 )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6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63、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过程评价模式 D 成果评价模式 64、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教学 D 课程

65、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6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68、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6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因素 B智能 C思维 D能力因素

7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7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7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74、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A 安排课程表 B 分析教学任务 C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 组织教学活动

75、在1988年改革之前,( )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俄罗斯

76、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 A(美)克伯屈 B (美)杜威 C (法)卢梭 D (德)福禄贝尔 77、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78、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 整体性原则 B 迁移性原则 C 生理适宜原则 D 合理性原则 79、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 活动课程 B 潜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学科课程 80、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 为谁教 B 怎样教 C 教什么 D 教给谁

81、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 课程分类 B 课程评价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设计 82、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 杜威 B 叶圣陶 C 贾克森 D 苏格拉底

83、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 课程是经验 C 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项目 84、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 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 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 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5、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 现代化 B 综合化 C 系统化 D 理论化

86、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 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 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87、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 活动课程 B 社会课程 C 学校课程 D 特色课程 8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8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9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发展型课程

91、以目标为中心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 以上都不对

9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班级 D 课程

93、根据课程任务分类,课程可以分为( )

A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 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94、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95 学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 活动 B 教学 C 科研 D 教育 96、课业及进程是指( ) A 课表 B 课程 C 教程 D 学期

97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体现( )

A 以智育为主 B以上课为主 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社会实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