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复习(广东省专插本复习要点)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当代教育学复习(广东省专插本复习要点)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43658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23

1、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实践,它是实现教育平等、推进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

2、终身教育: “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社会(既包括他得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即人人皆学、终身学习的社会。

第4节 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

一、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转变(P299 受教育权学习权的联系区别)

1、受教育权是指个体享有某种不可剥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2、学习权是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对受教育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的确认。学习权是对学习者选择甚至确定学习内容权利的肯定。

3、学习权益的保障:首先涉及教育的终极目的,确立“人即目的”的指导思想;其次需要对制度化教育中的分流教育做彻底的改造;再次改变制度化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平等、保障学习权益的制度基础。

4、学校系统内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可进行以下变革尝试:一是要实施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二是要确立“差别对待”原则;三是要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学习权的保障

学习权的保障既涉及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重新确立“人即目的”的指导思想和对制度化教育的分流教育做彻底改造)等宏观方面的改革,也涉及学校内部实施民主参与与管理(实施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确立“差别性对待”原则;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等微观方面的创新。

三、学习竞争、选拔与平等

教育中的竞争与选拔是一种相对民主与公平的制度,但它隐含着各种影响学生学习权益的因素,因而对这种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极为重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解决教育不公平的制度保证。

第5节 中国教育的民主化 一、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教育民主化运动深入发展的根本保障。经过各级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三大差别”还难以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最广泛的教育平等。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民主化的差距和缩小

1、新中国的教育民主化运动业已取得巨大成就,尽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终实现教育民主化最根本的制度和社会保障。

2、教育不等主要表现:1)、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2)、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3)、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均等4)、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平等。

3、教育平等实践:确定“为工农兵服务”;颁布“向工农开门”的学制;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第十五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什么

1、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并且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能够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能够揭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扩大教育对象;能够改进教育资料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 2、教育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资料。

科学对教育作用:首先,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其次,科学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再者,科学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左右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

4、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三、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

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它使科学得以继承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与发展。(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实质上是科学从业余变为职业的过程。学校为科学研究的体制化提供了理想的母体。(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体制化)

3、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直接的科学生产的任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教育与科学研究) 4、教育与科学技术是相互影响的(1)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2)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它使科学得以继承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第2节 教育中的科学成分 一、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教育中还存在有科学技术的成分,主要表现:(1)科学成为教育的目标;(2)科学是教育的内容之一部分;(3)科学也是教育和教学的方法。

1、科学作为教育目标,首先表现为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品格,同时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技术专家。

2、科学作为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有用,而且还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3、科学作为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事物的过程,与科研过程有相似的内在心理机制。

二、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1、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教育本身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其研究规范不断向科学化接近,也是科学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3、科学研究过程:问题、资料与假说、实验与验证、结果解释。

4、科学与教育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科学的任务是探索未知、创造新知;教育对学习者而言亦同。 5、科学作为教育研究的规范特征表现:直观感悟、笼统思辨;理性分析、实验方法; “教育科学”综合化;研究对象扩大;综合性研究增加;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多样化。

第3节 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

1、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的个别性;更多采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更加注重情感、素质教育,是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新挑战。

二、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1、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就是在教育上,科学首先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门功利性的实用技术。由贝尔纳首次提出“科学教育人文化”,懂得合理应用科学 2、科学精神是科学界认同与遵守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是科学的人道本质所要求的价值理念、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3、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进去精神、严谨精神、公正精神和科学道德等基本内容。

三、知识增长对教育的新挑战

1、知识增长方式的变化将对教育的目的、标准、方式、能力要求等发生深刻的影响,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2、影响: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结构综合化、知识传播数字化、知识交流国际化。

第十六章 教育与文化

第1节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 一、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

1、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重要内容: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2节 学校文化

1、 学校文化:它是学校领导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制度及特征管理

风格的总和。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校是一个文化单位,是一个文化场所。学校从事的是文化传承、积累、创新的工作,学校

自身不会自动生成文化,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建设,长期努力。

3、 教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理念成为共同追求;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办学特色(细心

观察、长期探索、多方互动、用心栽培)。

4、 校园文化的概念狭义:学校教育活动、物质环境条件、共识观念、物化载体;是全校师生共

同努力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制度及特征、管理风格的总和。广义:学校教育活动的系统、共识观念、物化载体,包括观念文化、价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狭义的校园文化等。

第3节 教师文化

一、教师的文化类型(哈格里夫斯:驯狮型、娱乐型、浪漫型

1、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风气、人际关系、角色特点的总体特征。

2、教师角色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文化的集中表现。主要类型有:“驯狮型”、“娱乐型”、“浪漫型”。

二、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第4节 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影响、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过渡性: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儿童文化迈向成人文化一种过渡性产物;

2、非正式性:与教师文化和学校组织文化不同非组织性跟明显,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等

4、互补性:体现了学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各种文化在各自发挥作用的同时,互为补充。

三、学生亚文化的类型分析(美国波拉德:好孩子型、玩笑型、坏孩子型) 四、学生文化研究与学校教育

1、研究角度:一是代际分析,即主要探讨学生与教师、成人之间的价值观念等连续性或中断;二是结构分析,涉及学生内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之间以及学生亚文化与学校其他亚文化群体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

2、研究目的: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应关注问题:

1)、认识你自己1)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的学生文化 2)、运用文化的观点去诊断和分析

3)、认识到生活区域和交往密切的群体对学生文化的重要性

4)、不要轻易试图系统改变学生文化,尽管可以改变5)在边缘群体相互作用时,注意运用文化的观点。

第5节 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1、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为实现社会和学校所提出的教育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目标,在教

育、教学、教学、学习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化。

2、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共同自觉形成的,反映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在班级活动中能够发挥教育、引导和凝聚班级成员的作用,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主任和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要建设者。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班级文化史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渗透在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之中

(2)个体行为导向功能;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日常言行

(3)班级文化的集体凝聚功能,激发学生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P341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班级文化形成的三个阶段:(1)班级组织创立和制度文化形成;(2)班级组织发展和文化磨合;(3)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P342

2、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