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金属热处理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4868d049649b6648d747cb

P5-22表为含碳量不同的板条状与片状M的性能比较,从表中比较可见,片状M性能特点是硬度高而脆性大,板条状M不仅强度,硬度较高,而且还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以前人们对M的概念是“硬而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板条状M(低碳M)认识不断加深,从而使得低碳M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的低碳M,对节约钢材,减轻设备重量,延长使用寿命,都有重要意义。钢的组织不同,比容也不同,M比容最大,A比容最小,P居中,且M的比容随含碳量增高而增高,钢在淬火后由A—>M,钢件体积必然增大,因而导致淬火件常有变形与开裂事故发生。 (四).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M转变与我们前面所介绍的相变一样,它也具有形核与长大两个过程,但它与其它相变相比,又有以下特点:

1.马氏体转变是无扩散型转变P,B体型转变都属于扩散型转变,A—>M由于过冷度极大,依次A中的铁,碳原子不能进行扩散,转变是只发生γ—Fe—α—Fe转变,过饱和的碳未析出而形成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因此说M转变是无扩散变。 2.M转变速度快 M形成不需要孕育期,形成仅需10-7秒(0.1微秒)。

3.M转变是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过冷奥氏体一大于V1c的速度冷却到Ms点时,就转变为M,冷却到Mf线时,M转变结束。 实验表明:Ms与Mf点的位置与冷却速度无关,而与A的含碳量有关,含碳量越高,Ms与Mf点的温度越低。 4.M转变的不完全性

含碳量超过0.5%后,Mf温度将到室温,因此淬火时,在室温下必然有一部分A被留下来,这部分A称残余A,含碳量高,Ms温度高,淬火后残余A增多。我们不希望残余A出现,但是在保证M转变的条件下,A过冷到Mf点以下,仍有少量的参与奥氏体被留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性”。追究M转变为什么会保留残余A?原因是M转变时,体积要膨胀,体积的膨胀使还没转变的A产生多向应力,因此阻止了A—>M,而保留下来A。 冷处理

残余A不仅降低淬火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在工件使用过程中,残余A会继续转变成M,使这就要求高精度的工件,如,精密丝杠,精密量具,精密轴承等。为了保证使工件形状,尺寸发生变化,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用期间的精度,淬火工件冷却到室温后,在冷却到-78oC或-183oC,来最大限度消除残余A,达到增加硬度,耐磨性与尺寸稳定性的目的,这种处理成“冷处理”。 <回到篇头> 5-4 钢的退火与正火

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是由许多道工序所组成,在生产工序中为了某一目的,还会穿插多次热处理,热处理可以分为两类:

预先热处理:消除前道工序造成的缺陷,为随后切削加工。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最终热处理:使工件满足使用条件下的性能要求。 一.退火

完全退火,等温退火,扩散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 退火的目的

1.降低钢件硬度,利于切削加工, HB=160~230,最适于切削加工,退火后HB恰在此中; 2.消除残余应力,稳定钢件尺寸并防止变形和开裂;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4.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做组织上的准备。 (一).完全退火

是将亚共析碳钢加热到Ac3线以上约20~60oC,保温一定时间, 随炉缓慢冷却到600oC以下,然后出炉在空气中冷却。这种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和和金钢的铸件,锻件及 热扎型材,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与组织缺陷,降低硬度,提高塑性,为随后的切削加工和淬火做好准备,

上图是30钢的铸件完全退火前后性能比较F的晶粒尺寸越小,强度越高,塑性越高完全退火经加热,保温后,获得晶粒细小的单相A组织,必需以缓慢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以保证奥氏体在珠光体的上部发生转变 (二).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是为了保证A在珠光体转变区上部发生转变,因此冷却速度很缓慢,所需时间少则十几小时,多则数天,因此生产中常用等温退火来代替完全退火。等温退火加热与完全退火相同,但钢经A化后,等温退火以较快速度冷却到A1以下,等温应定时间,使奥氏体在等温中发生珠光体转变,然后再以较快速度冷至室温,等温退火时间短,效率高。 (三).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 实用范围:合金钢铸锭和铸件。

目的:消除和金结晶是产生的枝晶偏析,使成分均匀,故而又称均匀化退火。

工艺:把铸锭或铸件加热到Ac1以上,大约1000~2000oC,保温10~15小时,再随炉冷却。 特点:高温长时间加热。

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越高,加热温度也越高,高温长时间加热又是造成组织过热又一原因,因此扩散退火后需要进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来消除过热。 (四).球化退火

使用范围:多用于共析或过共析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

目的:球化渗碳体,硬度下降,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淬火做好准备。

工艺: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约20~4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600°C以下出 炉空冷。 工艺特点:低温段时加热和缓慢冷却。

当加热温度超过AC1线后,渗碳体开始溶解,但又未完全溶解,此时片状渗碳体逐渐断开为

许多细小的链状或点状渗碳体,弥散发布在奥氏体基体上,同时由于低温短时加热,奥氏体成分也极不均匀,因此在以后缓冷或等温冷却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确细小深碳体质点为核心,在奥氏体富集的地方产生新核心,均匀形成颗粒状渗碳体。 (五).去应力退火(低温退火)

目的:用于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以及机加工件中 的残余应力,这些残余应力在以后机加工或使用中潜在地会产生变形或开裂。工艺:将工件缓慢加热到600~650°C,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到200°C再出炉空冷。 二.正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Acm)以上,进行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这种热处理称正火,正火的目的与退火相同,只是温度高于退火,且在空气中冷却。 (一).正火工艺:

正火的加热温度与钢的化学成分关系很大 低碳钢加热温度为Ac3以上100~150°C 中碳钢加热温度为Ac3以上50~100°C 高碳钢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C

保温时间与工件厚度和加热炉的形式有关,冷却既可采用空冷也可采 用吹风冷却,但注意工件冷却时不能堆放在一起,应散开放置。 (二).正火后的组织与性能

正火实际上是退火的一种特殊情况,两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较退火快,因此有 伪共析组织。

分析这两张图可发现,组织中珠光体量增多,且珠光体层片变小。 表5-4 45钢的退火,正火状态的机械性能

状 态 ζb,MN/m2 δ5,% ζb,MN/m2 HB 退 火 650~700 15~20 40~60 ~150 正 火 700~800 15~20 50~80 ~200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到正火后的强度,硬度,韧性都比退火后的高,塑性并不降低。 (三).正火的应用

正火与退火相似,有以下特点:正火钢的机械性能高,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能量耗费少,因

此尽可能选用正火。 正火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普通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

正火可以消除铸造或锻造生产中的过热缺陷,细化组织,提高机械性能。

2.改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的切削加工性;

硬度在160~230HB的金属,易切削加工,金属硬度高,不但难以加工,而且刀具易磨损,能量耗费也大,硬度过低,加工又易粘刀,使刀具发热和磨损,且加工零件表面光洁度也很差。

阴影表示切削加工性能较好和低碳合金钢退火硬度一般都在160HB以下,且切削加工性不良,但选用正火(1点划线),由于珠光体量增加,片层间距变细,从而改善了切削加工性能。

3.作为中碳结构钢制作的较主要零件的预先热处理;

正火常用来为较重要零件进行预先热处理。例如,对中碳结构钢正火,可使一些不正常的组织变为正常组织,消除热加工所造成的组织缺陷,并且它对减小工件淬火变形与开裂提高淬火质量有积极作用。

4.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这是因为正火冷却速度比较快,二次渗碳体来不及沿A晶界呈网状析出。

5.对一些大型或形复杂的零件,淬火可能有开裂的危险,正火也往往代替淬火,回火处理,作为这些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回到篇头> 5-5 钢的淬火 什么是钢的淬火?

首先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Ac1)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使钢奥氏体化,然后再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进行快速冷却,从而发生M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称淬火。 淬火的目的?

为了获取M组织,它是强化钢材最主要的热处理方法。 提示:

M不是热处理所要求的最后组织,淬火后,钢材还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这样可使淬火M获取不同的组织,从而使淬火钢零件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充分满足各种工具与零件的使用要求。 一.淬火工艺

(一).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 淬火温度的高低与钢的化学成分有关 亚共析钢 t=Ac3+(30~70)°C 共析钢,过共析钢 t=Ac1+(30~70)°C

亚共析碳钢为什么要加热到Ac3以上完全A化后淬火呢?

若加热温度选在Ac1~Ac3之间,组织中有一部分铁素体存在,在随后的淬火冷却中,由于铁素体不发生变化而保留下来,它的存在是钢的淬火组织中存在软点,降低了淬火钢的硬度,同时它的存在还会影响钢的均匀性,影响机械性能,加热Ac3以上太高也不行,钢的氧化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