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7cb6f0941ea76e58fa0488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

1919年的巴黎和会于6月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殖民地和从德国榨取巨额赔款为基础,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筋疲力尽的同时,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中发了横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为了确立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其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华盛顿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从根本上来讲,这一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而随之而来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更是让每个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矛盾不断激化。为了转移矛盾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力度,列强之间的矛盾又再次激化。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选择上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通过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制度对经济进行调控从而缓解危机;另一种则是以德国为首的通过不断侵略他国扩张殖民地来转移矛盾。德国与意大利还有日本组成了轴心国集团,对本国人民进行了民族主义洗脑。而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更是特别的大,他不断鼓吹日耳曼人是最高的的人种、其他低等人种应该被日耳曼人统治等观点,受到了热烈欢迎。希特勒不断扩充军备,公然违反凡尔赛公约中对德国军备力量的限制。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忙于解决自己国内的经济危机问题,竟然为了自保而对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采取放任态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通过各种侵略获得不少利益,这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而日本在中国也是大举入侵,一时无人能挡。在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并以闪击战迅速占领波兰。英法此时才知已无法再放任下去,对德宣战。但宣战后英法仍无实际动作,德国在先前又与苏联签订和平协约排除了一个巨大威胁,因此德国大举进攻法国并同样依靠闪击战使法国灭

亡。这时,英国明白只有奋力抵抗才有生机。新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发动全国人民抗击外敌,德国一时间也无法迅速击败英国。这时,希特勒犯了在战略上的巨大错误,他在久攻英国不下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苏联,妄图迅速灭亡苏联。初期由于苏联毫无准备,德国确实势如破竹,但朱可夫获得苏联军队领导权后他迅速对战争策略进行了修改,让全国军民以死抵抗外敌。在苏联全体军民的抵抗下,德国始终无法攻下莫斯科。而当年苏联的冬天也神奇的提早一月,这让德军猝不及防,德军全面崩溃,苏联趁势反击。而日本深陷对华战争泥潭时误以为美国的援助是久攻中国不下的原因,再加上其对整个太平洋区域的觊觎,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促使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场战争达到最大规模。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含中国国民政府和延安边区政府、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联合起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在随后的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及西西里岛登陆中,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夺回太平洋区域,进入全面反攻并击败意大利。再加上北非战事告急且日本在华战事吃紧,轴心国彻底丧失所有优势。1944年6月,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轴心国的失败已指日可待。在战争末期,反法西斯同盟中几个主要国家已开始考虑战后世界的格局问题。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已见雏形。1945年5月9日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并在9月2日正式投降,二战彻底宣告结束。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次上看, 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 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以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曾经嚣张一时、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当长时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 但是经受住了考验, 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 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旧的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二战末期的一系列美、英、

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标志,其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指出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美国与苏联这两个世界最强的国家势必将有长期的矛盾与冲突。这一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而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了能让美国称霸世界,在1947年3月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杜鲁门深知绝不能让苏联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因此他推行了通过对欧洲各国各方面援助以拉拢各国的马歇尔计划。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由此,美国在欧洲也对苏联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苏联也不甘示弱,于1955年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两国在经历了二战后都深知若再发动战争必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破坏,而核武器的研究更是让整个世界的安全都岌岌可危。因此两国都避免在正面战场上交锋。赫鲁晓夫自己也知道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如美国,所以他主张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其中古巴导弹危机更是全人类距离全面核战争最近的一次。1962年8月31日,美国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的照片。9月4日,白宫发表了一纸声明肯定了报纸所披露的有关苏联对古巴军事援助,包括设置导弹和约3500苏联人在这个岛国进行技术服务的报道。对于美国的评论和报道,苏联矢口否认。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函肯尼迪,保证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之前不会干任何有损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的事情。塔斯社也在9月11日发表声明,否认苏联把进攻性武器运到古巴,因为“苏联有从它本土上给予任何酷爱和平的国家以支援的能力”。此时肯尼迪并不认为苏联向古巴提供的武

器业已构成对美国的严重威胁,美国政府没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但他强调,只要这种威胁出现或古巴成为苏联进攻西半球的基地,美国将会采取断然的措施予以反击。进入10月后,在美国不断有关于苏联在古巴建立中程导弹基地的报道。肯尼迪政府加强了对古巴的空中侦察与监视。10月14日,美国人通过U-2侦察机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筑6个中程导弹基地的证据。16日该材料送到了肯尼迪手中,肯尼迪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对策。最终决定对古巴进行全面封锁并积极寻求外交支持。10月24日,执行任务的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驶入古巴封锁带。美国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摆出了一副应付突然事变,对古巴采取行动的架势。美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争取盟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10月23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会议。美国的封锁政策得到了赞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请求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面对美国的威吓,开始赫鲁晓夫还显强硬,但随即撤走了在古巴部署的所有导弹,至此古巴核导弹危机和平解决。但古巴也从此成为美国后方的一颗钉子。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开始疯狂发展军备,进入攻势,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此时正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只能转为守势。但在此期间,美国及时退出了越南战争并开始努力改善如中国这些“冤家”的关系。由于无法忍受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逐步恶化,开始与美国有了更多交流。两国在70年代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到了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由于多年发展军备,苏联国力已大不如前,为了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恰恰推动了东欧各国发生剧变。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而苏联自己也不能幸免。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紧接着其余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