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学校生活坏境调查 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问题学生学校生活坏境调查 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83616ea45177232f60a2aa

“问题学生”学校生活环境调查分析

镇原县上肖学区 苟怀军

摘要: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并培养能力,形成情感和价值观。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影响学生成长的学校因素主要有老师的态度、同学的关系、老师的评价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我认识等。

关键词:评价 批评 关系 目的

农村“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龄学生相比,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偏离了常态的学生,表现为思想认识低下、经常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背离、不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不愿学习、好吃懒做、甚至有违法乱纪行为等。

一、调查对象和范围

本次调查选取本乡所有小学作为对象,统计分析各种数据及变化情况。 二、调查结果

1、学校学生数、建筑面积、教学设施统计表

学 生 数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3366 2950 2760 建筑 面积 15595 15680 14348 教学 用房 9170 9362 8662 校舍面积 生活 用房 4435 4435 4248 危房 面积 6842 12427 12232 固定 资产 542.5 576.5 147.1 多媒体教室 0 7 12 教学设备 生均建图书 计算机 筑面积 (本) (台) 31174 30860 42927 15 17 34 4.6 5.3 5.2 9.3 10.5 15.5 图书 生均

2、小学教师人数、学历、年龄统计表

学历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教师数 212 207 201 平均年龄 大专以上 38.37 38.38 38.72 18 19 30 大专 94 100 95 高中及以下 100 88 76 1:15.9 1:14.3 1:13.7 师生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学校现状

(1)、国家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目前,农村小学全面实现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不仅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从2012年春季开始,小学学生每天免费享用3元钱的营养餐。同时,学校公用经费由国家按照每生每年500元的标准下拨。学生上学家长不用花一分钱。

(2)、学校校舍改造形成长效机制。国家实施校安工程,加大校舍改造力度。一方面,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一方面,加大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消除危房,改善办学条件。

(3)、本乡学校现状。本乡人口居住分散,按地理位臵分11个行政村,设六年制小学14所,学生就近上学。学校布局分散,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一方面国家免费让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及家长享受国家一切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存在大面积危房,校舍改造任务量大。同时,教学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2、 农村学生现状

(1)、小学生总体趋于减少。三年来,全乡小学学生人数减少606人,年均减少200人。其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出生率下降,国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试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现小学阶段学生父母大多为“80后”,避开了生育高峰,家长数减少,同时现家庭孩子基本控制在2个左右,学生数也相应减少。二是家长外出打工,随父母上学的

增多。同时一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到教育资源好的地方上学,也是学生人数减少的一个原因。

(2)、小学生生活习惯差。随着农村生产机械化发展及禁牧护林等制度措施的落实,农村学生已经不再进入田地,参加劳动生产,庄稼何时种、何时收,种什么,怎么收,这些事一概不知。甚至于一部分学生因家长代劳,叠被子,扫地,洗衣服等家务活也不干,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只讲怎么花钱而不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课本上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对他们来说,不仅不理解劳动的辛苦,甚至于觉得农民太傻,为什么中午不休息去锄地。

(3)、小学生身体素质差。现如今的农村,生活条件普遍好了。人们吃的好、穿的好,家里好的东西都尽着孩子,孩子偏食、肥胖,不善于运动,脱一件衣服就感冒,跌一跤就骨折现象很多。学生安全成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为了学生安全,正常的游戏活动被取消,课间的追逐嬉闹被禁止,不许学生上山、不许学生下水,不许学生骑车,很多的“不许”,让学生变成温顺的羔羊。

(4)、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容乐观。农村课外活动基地、阵地薄弱,学校、农家书屋的图书使用率低,校外兴趣小组活动无法开展,受电视影响,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不喜欢阅读,学习兴趣不高。

(5)、小学生之间合作交流需要加强。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已经30多年,如今的小学生没有接受过大集体生活的洗礼,养成一种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独习惯。对比自己好的学生不羡慕,对比自己差的学生不主动帮助,学生中没有过去那种一呼百应的领袖人物,缺少凝聚力 。同学之间交往不是真心的互相帮助,往往带有一定的物质利诱,生活中很少合作互助,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比较吃力。

3、 农村教师现状

(1)、教师队伍力量分散。目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受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利等因素制约,基本还是一村一校的格局,一些小的村庄学校学生不足100人,但还是设六个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16门主

课和思品、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这些小而全的学校,占用大量的教师,致使教师队伍分散,师资资源浪费。

(2)、教师学历与教学成绩不成正比。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安臵工作的落实,一部分大专毕业生分配在小学任教,同时,一部分年轻教师通过自考、函授取得了高一级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8%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有率三年上升9.36个百分点。但是教师整体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是一些老牌师范生、高中生退休。一方面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中非师范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尽管他们英语、计算机能力远胜过老同志,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是很吃力。

(3)、教师敬业精神受市场经济冲击。随之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学校不再是一片净土,教师也不再甘守清贫。尤其是年轻教师,刚结束城市里的大学生活,却要在农村工作,城乡之间巨大的生活差异让他们无所适存,向往、追求好的生活条件成为一种目标,不安于现状,不安心工作。中老年教师面对赡养老人、供养孩子上学等巨大的生活压力,也显得非常疲惫,势必影响教育工作。

(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随之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贯彻,小学教育表现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一些学校响亮地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国家为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并供营养餐。这些政策本来无可非议,但是随之出现的是部分学生不仅是家中的小皇帝,也成了学校里的小皇帝,把读书理解为国家、学校请他上学而不是自己需要上学。同时,由于网络、电视及教辅资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宽广,教师不在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帮助者,失去了学生的崇拜,对学生教育苍白无力。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尤其是对待那些“问题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养成的那些不良

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不进行必要的劳动锻炼和身体素质培养,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