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理生理学试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最新病理生理学试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8814c0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8

似发绀。而严重贫血的患者因血红蛋白总量明显减少,脱氧血红蛋白不易达到5g/dl,所以不易出现发绀。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组织性缺氧时,因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

5.不是所有的缺氧患者都有肺通气量增加

的代偿反应。这是因为缺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的主要刺激是PaO2降低。当PaO2低于8.0 kPa (60 mmHg)可剌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一方面可提高肺泡气PO2,促进肺泡内O2向血中弥散,增加PaO2;另一方面,胸廓运动增强使胸腔负压增大,通过增加回心血量而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血液摄取和运输更多的氧。而没有PaO2降低的血液性、循环性和组织性缺氧患者,呼吸系统的代偿不明显。

6.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输出量增加。因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和静脉回流量增加引起;②肺血管收缩。由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放和缩血管物质释放增加引起;③血流分布改变。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心、脑血管扩张;④毛细血管增生。长期缺氧使脑和心肌毛细血管增生,有利于血液中氧的弥散。

7. 肺动脉平滑肌的钾通道是介导缺氧性

肺血管收缩的主要机制。肺动脉平滑肌含有3种类型的钾通道: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Ca2+

激活型钾通道(KCa)和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细胞内钾离子可经3种钾通道外流,引起细胞膜超极化,其中Kv是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急性缺氧可抑制Kv的功能,而慢性缺氧可选择性抑制肺动脉Kv通道

亚单位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使钾离子外流减少,膜电位降低,引发细胞膜去极化,从而

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2+

内流

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

8.肺源性心脏病是指因长期肺部疾病导致

右心舒缩功能降低,主要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和缺氧性心肌损伤有关。缺氧可引起肺血管收缩,其机制有①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肺血管α-受体;②刺激白三烯、血栓素A2等缩血管物质生成与释放;③抑制肺动脉平滑肌Kv通道,引起肺血管收缩。长期缺氧引起的钙内流和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还可导致肺血管重塑,表现为血管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肥大,胶原和弹性纤维沉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造成持续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后负荷加重,引起右心肥大,加之缺氧对心肌的损伤,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

9.急性缺氧时红细胞数量可不变或轻度增

多,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肝脾等脏器储血释放所致。慢性缺氧时红细胞数量可增多,主要原因是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骨髓造血增强。

10.缺氧时,因生成增加和分解减少,红细

胞内2,3-DPG含量增加。生成增加:①脱氧血红蛋白增多时,红细胞内游离的2,3-DPG减少,对磷酸果糖激酶抑制作用减弱,使糖酵解加强;②对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抑制作用减弱,增加2,3-DPG的生成;③如合并呼吸性碱中毒,pH增高可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促进糖酵解。pH增高抑制2,3-DPG磷酸酶的活性,使

2,3-DPG分解减少。

2,3-DPG 增加的意义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的亲和力降低,有利于红细胞向细胞释放更多的氧。但当PaO2降至8.0 kPa (60mmHg)以下时,则氧离曲线右移使肺泡血结合的氧量减少,失去代偿作用。

11.高压氧治疗缺氧的主要原理是增加血

液中的溶解氧量。在PaO2为13.3 kPa17

(100 mmHg)时,97%的血红蛋白已与氧结合,故吸入常压氧时血氧饱和度难以再增加,而血浆内物理溶解的氧量可以增加。在海平面吸入空气时,血液内溶解氧为0.3 ml/dl。吸入1个大气压的纯氧时,溶解氧增加到1.7 ml/dl,在吸入3个大气压纯氧时可达6 ml/dl。正常情况下,组织从每100 ml血液中平均摄取5 ml氧,所以吸入高压氧可通过增加溶解氧量改善对组织的供氧。另外,对CO中毒病人,PaO2增高后,氧可与CO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加速CO从血红蛋白解离。

(吴立玲)

第六章 发 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体温超过正常值0.6℃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

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 )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 )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br /> D.先天性无汗腺

E.流行性脑膜炎

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5.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 ) A.发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6.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 )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 . 输 液 反 应 出 现 的 发 热 其 产 生 原因多数是

由于( )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8.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 )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9.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 ( )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IL-1 E.IL-2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 )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11.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 ) A.中性粒细胞

18

B.单核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肝脏星形细胞 E.淋巴细胞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 ) A.增加前列腺素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13.内毒素是 ( )

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14.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 ( )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1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 )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16.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 )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17.退热期可导致 ( ) A.Na+潴留 B.Cl-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18.下述对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的叙述中那项是错误的 ( ) A.物质代谢率增高 B.糖原分解加强 C.脂肪分解加强

D.蛋白质代谢出现负氮平衡 E.维生素消耗减少

19.体温每升高1°C,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 ) A.5次 B.10次 C.15次 D.18次 E.20次

20.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 )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21.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 )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22.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 ) A.IL-1和TNF B.CRH和NOS

C.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D.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23.革兰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 ) A.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B.脂多糖 C.肽聚糖 D.内毒素

E.全菌体和内毒素

24.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 ) A.外毒素 B.螺旋毒素

19

C.溶血素

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E.细胞毒因子

25.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 )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26.疟原虫引起发热的物质主要是 ( ) A.潜隐子

B.潜隐子和代谢产物 C.裂殖子和疟色素等 D.裂殖子和内毒素等 E.疟原虫体和外毒素 27.内生致热原是 ( )

A.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C.由产热原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

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二、问答题

1.体温升高包括哪几种情况? 2.试述EP引起的发热的基本机制? 3.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的变化及其机制是怎样的?

4.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有那些变化?

5.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有那些变化? 6.急性期反应有那些主要表现?

7.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发热与过热的基本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8.外致热原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机体发热

? 9.对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第六章 发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B 3. D 4. A 5. A 6. D 7. D 8. E 9. D 10.B

11.B 12.C 13. B 14.B 15.C 16.A 17.D 18.E 19.D 20.A 21.D 22.E 23. A 24.D 25.B 26.C 27.D 二、问答题

1.体温升高可见于下列情况:①生理性体温升高。如月经前期,妊娠期以及剧烈运动等生理条件,体温升高可超过正常体温的0.5℃;②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发热,是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二是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水平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见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产热异常增多,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散热障碍等。

2.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EP。EP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某些中枢发热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因此,发热发病学的基本机制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信息传递。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EP,后者作为“信使”,经血流被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②中枢调节。即EP以某种方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并相继促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于是,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③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生至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3.发热的第一时相是中心体温开始迅速或逐 渐 上 升 , 快 者 几 小 时 或 一 昼 夜 就 达 高 峰 , 有的需几天才达高峰,称为体温上升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畏寒、皮肤苍白,严重者寒战和鸡皮。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表现为皮色苍白。因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觉。鸡皮是经交感传出的冲动引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