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理生理学试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最新病理生理学试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8814c0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8

D.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6.休克Ⅰ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 ( )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7.下列哪项因素与休克Ⅱ期血管扩张无关 ( ) A.酸中毒 B.组胺 C.5-羟色胺 D.腺苷 E.激肽

8.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 ( )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9.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 ( ) A.微粒体 B.线粒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E.细胞膜

10.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 ) A.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 B.糖原合成增加

C.Na+-K+-ATP酶活性降低

D.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

E.血中酮体增多

11.下列哪种体液因子未参与休克的发生 ( ) A.内皮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心房利钠肽 D.激肽

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12.下列哪种体液因子不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 ) A.儿茶酚胺 B.5-羟色胺 C.内皮素 D.心房利钠肽 E.血管紧张素Ⅱ

13.下列哪项不属于SIRS的表现 ( ) A.心率>90次/min B.呼吸>20次/min C.PaCO2<40mmHg D.白细胞计数>12×109/L E.白细胞计数<4.0×109/L

14.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不包括 ( ) A.细胞大量凋亡 B.全身高代谢状态 C.全身耗氧量增高 D.心输出量增加 E.多种炎症介质释放 15.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 ( ) A.营养不良 B.严重创伤和感染 C.输液过多 D.吸氧浓度过高 E.机体免疫力低下

16.下列哪型休克MODS的发生率最高 ( )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17.MODS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 ( ) A.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B.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C.肺水肿形成 D.肺泡萎缩 E.透明膜形成

18.MODS时急性肾功能障碍不易出现 ( ) A.少尿或无尿 B.尿钠减少 C.高钾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19.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 ) A.心 B.脑 C.肾 D.肺 E.肝

20.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 ( ) A.肾灌流不足 B.持续性肾缺血

33

C.肾毒素作用 D.急性肾小管坏死 E.输尿管阻塞

21.非心源性休克引起心功能障碍的因素不包括 ( ) A.冠脉灌注量减少 B.心肌细胞凋亡 C.高钾血症 D.心肌抑制因子 E.内毒素

22.MODS时不存在下列哪项胃肠功能变化 ( ) A.胃黏膜损伤 B.肠缺血 C.肠梗阻 D.应激性溃疡 E.肠腔内毒素入血

23.下列哪项是监测休克输液量的最佳指标 ( ) A.动脉血压 B.心率 C.心输出量 D.肺动脉楔入压 E.尿量

24.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 ( ) A.纠正酸中毒 B.改善心脏功能 C.应用皮质激素 D.充分扩容 E.给予细胞保护剂

25.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 ( ) A.心源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二

题1.休克Ⅰ期微循环改变有何代偿意义? 2.休克Ⅱ期微循环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3.休克Ⅲ期为何发生DIC?

4.简述DIC使休克病情加重的机制。 5.试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6.试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7.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为何肺最易受损? 8.非心源性休克发展到晚期为什么会引起心力衰竭

? 第十一章 休 克

【参考答案】

一、单择题

1.B 2.D 3.E 4.B 5.D 6.B 7.C 8.A 9.E 10.D 11.E 12.D 13.C 14.A 15.B 16.A 17.B 18.B 19.C 20.A 21.B 22.C 23.D 24.D 25.C

二、问答题

1.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虽可导致皮肤、

腹腔内脏等器官缺血、缺氧,但从整体来看,却具有代偿意义:①“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收缩,可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②“自身输液”。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③血液重新分布。不同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管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比较敏感,收缩明显;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这种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保证了心、脑等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2.进入休克Ⅱ期后,由于微循环血管床大

量开放,血液滞留在肠、肝、肺等器官,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进行性下降。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血液灌流量进行性下降,组织缺氧日趋严

重 ,形 成 恶 性 循 环 。由 于 内 脏 毛 细 血 管

血流淤滞,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自身输液停止,血浆外渗到组织间隙。此外由于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血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增大,血液粘滞度进一步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恶性循环。

3.休克进人淤血性缺氧期后,血液进一步

浓缩,血细胞压积增大和纤维蛋白原浓

34

度增加、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血流速度显著减慢,酸中毒越来越严重,可能诱发DIC;长期缺血、缺氧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此时微循环有大量微血栓形成,随后由于凝血因子耗竭,纤溶活性亢进,可有明显出血。

4.休克一旦并发DIC,将使病情恶化,并

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产生严重影响:①DIC时微血栓阻塞微循环通道,使回心血量锐减;②凝血与纤溶过程中的产物,如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某些补体成分,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微血管舒缩功能紊乱;③DIC造成的出血,导致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了循环障碍;④器官栓塞梗死,加重了器官急性功能障碍,给治疗造成极大困难。

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机体

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泛滥到血浆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感染和非感染因子均可活化炎症细胞,通常炎症细胞活化只出现在损伤局部,活化后产生炎症介质,后者又活化炎症细胞,引起炎症瀑布效应。炎症细胞大量活化后,也可播散到远隔部位造成损伤。活化的炎症细胞突破了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的自限作用,通过自我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促炎介质。这些促炎介质泛滥入血并形成迟发双相型SIRS第二次打击的主要因子。

6.原发型MODS的器官功能障碍由损伤直

接引起,继发型MODS不完全是由损伤本身引起,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重要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注减少,引起缺血、缺氧,使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如同时伴有输液过多,则组织间水分潴留,使毛

细血管到细胞内线粒体的距离增加,氧弥散发生障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降低;②高代谢状态。MODS时患者多有微循环灌注障碍,此时组织器官耗氧量增加,会加重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促进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③缺血-再灌注损伤。当器官发生缺血、缺氧时,细胞内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化成黄嘌呤氧化酶,当微循环灌注得到恢复时,黄嘌呤氧化酶可催化氧分子形成大量氧自由基,后者损伤细胞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7.肺是MODS时最常累及的器官,这是因

为:①肺是全身血液的滤过器,从全身组织引流出的代谢产物、活性物质以及血中的异物都要经过甚至被阻留在肺;②血中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也都要流经肺的小血管,在此可与内皮细胞粘附;③肺富含巨噬细胞,MODS时可被激活,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8.非心源性休克晚期发生心功能障碍的机

制主要有:①冠脉血流量减少。由于休克时血压降低以及心率加快所引起的心室舒张期缩短,可使冠脉灌注量减少和心肌供血不足,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加强,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更加重了心肌缺氧;②高血钾和酸中毒影响心率和心肌收缩力;③心肌抑制因子使心肌收缩性减弱;④心肌内DIC影响心肌的营养血流,发生局灶性坏死和心内膜下出血使心肌受损;⑤细菌毒素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通过其内源性介质,引起心功能抑制。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单择题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

A.血小板 B.FⅦ C.FⅫ D.FⅢ E.凝血酶 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 ( )

35

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

A.PC B.AT-Ⅲ C.肝素 D.TFPI E.PS 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 ) A.FⅧ B.FⅨ C.FⅩ D.FⅪ E.FⅫ 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 )

A.ADP B.凝血酶 C.TXA2 D.PGI2 E.肾上腺素

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 ) A.5-HT B.纤维蛋白原 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 E.凝血酶敏感蛋白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 ) A.AT-Ⅲ B.α2-AP C.PC D.C1抑制物 E.HCⅡ

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 )

A.PGI2 B.NO C.ADP酶 D.APC E.HS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 ) A.TXA2 B.NO C.TM D.TFPI E.PC 10.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 ( )

A.FⅡ B.FⅢ C.FⅤ D.FⅦ E.FⅩ 1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 )

A.FⅡa B.FⅤa C.FⅦa D.FⅨa E.FⅪa

12.APC的作用不包括 ( )

A.水解FⅤa B.水解FⅧa C.水解FⅡa

D.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E.灭活PAI-1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 )

A.FⅧa B.FⅨa C.FⅩa D.FⅪa E.FⅫa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 )

A.激肽释放酶 B.FⅪa C.uPA D.凝血酶 E.FⅫa

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 )

A.FⅪa B.FⅩa C.FⅨa D.FⅧa E.FⅦ

a

16.不受Vi t 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Ⅹ C.FⅦ D.FⅨ E.FⅢ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Ⅲ C.FⅣ D.FⅤ E.FⅦ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 )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19.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 )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口服避孕药 C.DIC D.肾病综合征 E. AT-Ⅲ缺乏、异常症 20.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 )

A.少尿 B.出血 C.呼吸困难 D.贫血 E.嗜睡

21. 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 )

A.FⅫ的激活 B.FⅢ的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Ⅴ的激活

22.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 ( )

A.纤维蛋白原 B.凝血酶原 C.Ca2+ D.FⅩ E.FⅫ

23.DIC引起的贫血属于 (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24.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 )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E.溶血性贫血

25.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E.小血管强烈收缩

26.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高

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