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级上地理专题训练有答案)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七 年级上地理专题训练有答案)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556192b3169a4517723a30c

14.解析: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洲和欧洲位于同一块大陆上,即亚欧大陆。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所以南美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亚欧大陆与北美洲北部隔着白令海 峡,距离较近。

答案:(1)× (2)× (3)× (4)×

15.解析:此题以南极上空的大陆轮廓俯视图来考查地球的海陆分布,如果不借助于地球仪,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大洲位置的 判断要根据轮廓特征和相对位置来进行。而大洋的判断,太平洋可以根据其面积广大来判断,同时也可以根据大洋和大洲的相对位置来判断。南极地区的方向,只要站在南极点上,四面八方全是北。

答案:(1)大西印度太平 (2)B

(3)南美北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洲与大陆的区别、主要洲界线以及作为洲界的地理事物。大洲与大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大洲包括大陆。因此,赤道穿过的大洲有4个,大陆有2个。掌握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时,一般可先看比例尺小的地图,如东西半球图或世界政区图,在图中找到洲界线后再去查看比例尺较大的地图,如大 洲图或包含洲界的某个区域地图,这样比较容易记忆划分大洲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答案:(1)4 2

(2)分别为亚欧两洲、亚洲与北美洲、北美洲与欧洲的洲界 (3)山脉、河流、运河、湖泊、海。 17.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大洲、大洋的分布位置。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及其大致轮廓。读图时,首先辨认出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分别表示的海陆 状况;其次根据大陆的轮廓形状判断七大洲的位置和名称;最后根据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找出四大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在亚洲的南部、大 洋洲的西部、非洲的东部、南极洲的北部。 答案:(1)陆地 北美洲 欧洲 南极洲 (2)太西洋 印度洋 (3)亚 太平洋

18.解析:本题考察学习七大洲的海陆分布的灵活性。掌握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时,应通过“看、画、剪、拼”等活动,分析出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特点以及分布规律。如南、北美洲的轮廓像三角形;非洲的轮廓,北部像一个梯形,

南部像一个三角形等。在分布方面,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太平洋在亚洲与大洋洲的东面、北美洲与南美洲的西 面、南极洲的北面等。 答案:略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自主梳理

一、l.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海拔相对高度

3.地面起伏较小高陡峻地面崎岖不平高陡深 4.刚果盆地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

5.环太平洋沿岸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

二、l.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 2.陆地海洋200 三、l.等高线 2.陡 3.相等 讲练互动

变式训练:

1.B解析:河流往往形成于山谷中,在等高线图上山谷的特征是向海拔高处凸出,河流沿着山谷由高处流向低处。

2.解析:本题立意是考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形,以及通过指向标判断两点的相对方向等知识。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且外低内高表示山顶;两山顶之间部分为鞍部,即C点;围绕山顶的等高线若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即B点;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即D点;若多条等高线重舍,重合处表示陡崖,即E点。等高线的疏密可以用来表示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A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8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应选择在B处爬山容易些。等高线中等高距相等,在本题中等高距为100米,因此可算出图中等高线值最高为400米,所以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400米以上。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确定出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图中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答案:(1)山脊鞍部山谷陡崖 (2)400 (3)西南 (4)B 同步测控

1.A解析:不管是陆高还是海深都是从海平面起算。

2.B解析:相对高度等于海拔高度之差,此题为8 844.4-(-400)-9 244.43米。 3.A解析:山地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比较陡峭;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但相对高度较小。两者共同之处是地面崎岖不平,山地海拔更高、更陡峭。

4.D解析: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分布着广袤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5.A解析: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6. C解析: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7.A解析:考察地形图的种类,常见的有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8.C解析:等高线闭和地区,中间高周围低为山峰;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黄色表示的海拔高度比绿色高;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如果有经纬网和指向标,应该利用其具体指

9.D解析: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且外低内高则表示山顶;围绕山顶的等高线若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围绕山项的等高线若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两山顶之间部分为鞍部;若多条等高线重合,重合处表示徒崖。则正确答案为D项。

10.D解析: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是相等的,本图中的等高距是100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山顶的海拔高度是400米以上。

山地\ /海拔较低,有起伏但坡度比较和缓 霾※蒺撼f陡峻

丘陵/ \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12.解析:等高线从海拔高处向外凸出为山脊,内凹为山 答案:(1)山脊山谷鞍部山峰

1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利用等高距来确定a、b之间的相对

高度是l50米。图中标有指向所在的位置属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图示区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图中河流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等。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得出其等高距为100 m,再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判断出小溪的流向,弯曲度越大表示坡度或落差越大。MN线上交点比两侧高,XY线上焦点比两侧低,图幅扩大到原图的4倍,则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2倍。

1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其实际应用。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等高线比例尺来计算实际距离,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答案:(1)CB线坡度较陡,登山难度相对大一些;DB段坡度较缓,登山难度相对小一些。 (2)A、B两处的图上距离大约为4 cm,则实地距离一图上距离/比例尺,代人数据得出A、B两山顶的实际距离为160米,则乘缆车的话需要8分钟。

第四节海陆变迁

自主梳理

一、l.海洋隆起抬升珠穆朗玛峰 2.地震 火山喷发

二、l.魏格纳 泛大陆 泛大洋 2.两三百万 三、1.板块

2.亚欧大陆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稳定张裂拉伸挤压碰撞活跃 4.太平洋 5.碰撞挤压

四、l.环太平洋沿岸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 2.日本 3.500多 讲练互动

变式训练:

1.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要用板块构造学说来分析,看看这些地区是板块张裂处还是挤压碰撞处。

答案:(1)红海面积会扩大。因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板块拉张,使红海面积扩大。

(2)它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的结果。 2.解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答案: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同步测控

1.解析: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板块的运动使得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答案:板块

2.解析: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答案:稳定活跃

3.解析:日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都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地震发生。 答案:交界

4.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地壳变动的证据。四季更替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水往低处流是地形变化引起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则说明了地球的自转。

5。c解析: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围湖造田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海陆变化,其他三项均为地质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6.A解析:赤道地区广泛分布着热带雨林只能说明现在这一地区高温多雨。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可以证明两地曾经比较接近或曾经相连,后来发生了分离。大西洋两岸动物的共同性也是这个道理。南极洲纬度极高,煤炭资源与森林关系密切,只能说明是大陆的漂移使南极洲(有森林)移到现在的南极地区。

7.A解析:板块的形状并非固定不变,因为碰撞、挤压、断裂等板块形状始终在发生变化。而碰撞、挤压、断裂等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所以这里的地壳特别活跃,相对来说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

8.D解析: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其他板决都是海陆兼备。 9.B解析:喜马拉雅山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10.A解析:板块的交界处因为挤压碰撞,往往形成高大的山系,而安第斯山脉正好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11.B解析:地中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小。因为地中海位山系往往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脉。

答案:亚欧喜马拉雅 阿尔卑斯 北美洲 南美洲 落基安第斯

14.解析:各大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地带会产生火山地震现象。如果某个国家正好处在这样的位置,火山地震就会频繁发生。只要所有词;12都涵盖,且反映的地理规律或现象正确即可。

答案:例: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板块运动示意图”的判读。根据图中箭头可以判断板块运动方向,箭头相对表示两大板块挤压,相互背离表示板块张裂。 答案:(1)亚欧非洲 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

(2)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3)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4)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16.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鹅卵石作为古河床的遗物,出现在地势较高的南京雨花台,只能是地壳抬升的结果;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森林不可能生长于海底,只能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沉,形成海峡。

答案:(1)这说明古代雨花台的地势低,后来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势较高的雨花台。

(2)说明台湾海峡曾经为陆地,地壳下沉,形成海峡。

17.解析:本题考查“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必及读图、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该题时,首先要知道“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图中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并分析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是怎样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