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对中国之路的启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对中国之路的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63df4a6a58da0116c17498b

作者简介:吴雪艳(1987-),女,汉族,甘肃省敦煌市人,法学硕士,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指导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来源,时代条件;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对中国发展之路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胜利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继承发展 一、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渊源与时代条件 在列宁之前,马恩已经提出了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相关的“社会主义同时胜利论”,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从马恩的观点说起,探寻其理论根源与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 (一)列宁“一国胜利论”理论渊源 1、马恩的“社会主义胜利论”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中第十九个问题:“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呢?”答:“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发生。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特别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1]此时是在19世纪中叶,正处在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代,工业发达,财富大量积累,社会发展程度高,资本的扩张把全球经济联系成一个整体,生产社会化由一国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紧密,各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没有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社会主义革命绝不会在一国单独发生并取得胜利,只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最突出,共产主义革命发生的准备条件最充分。 2、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恩“同时胜利论”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是根据马恩的理论,历史性地继承与发展了马恩的革命理论。

首先,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①的前提。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西欧革命为为落后国家革命提供了榜样和经济基础,所以马克思十分关注俄国民粹派推翻沙皇政府的革命,并认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大前提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其次,列宁将马恩的革命理论变为实践。列宁是结合当时俄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了历史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并亲自领导俄国十月革命,于19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再次,列宁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中心西欧搬到东方来。马列之前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一般是发生在西欧,尤其是法国。列宁首先在俄国成功地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中心搬到东方来。

(二)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的时代背景 俄国人民经历了一战,渴望和平。此时需要一个给人民提供“面包”的政府来领导他们;俄国小农经济基础浓厚导致经济基础薄弱,濒于崩溃;加之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民族情绪也最高涨,阶级矛盾也最尖锐。故列宁在1915年8月《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思想,他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的政权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把其它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发动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各剥削阶级及其国家。” [3]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思想内涵

(一)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东方落后国家胜利且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某种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可能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固然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俄国当时具有这样的特殊性,可以首先发生革命。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同样地有这样的特殊性,因此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二)东方落后国家的胜利决定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

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如俄国、中国,这样的国家中的社会主义革命会传播到全世界,将被压迫人民吸引过来逐渐同西方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东方的革命者一定会掀起世界革命,迎来世界社会主义的终极胜利。

三.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时代启示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一国发展道路理论的最根本条件

一个国家的生产为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的根本标志。因此,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应该站在一国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政策。譬如俄国,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列宁根据其生产力状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中取得胜利。在我们国家,也要根据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策。

(二)一国选择发展理论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

不管哪个国家,在选择制定自己国家的发展路线、政策以及法规时,一定要分析自己国家的国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才能成功地走下去。在中国干革命和搞建设,解决一切问题,必须首先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入实际,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目前中国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认识现阶段的国情,才能很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发展之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4]”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不能使空理论,必须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实际相结合,运用到真正的实践中才算是理论起了指导作用,否则就是教条主义。但是这个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艰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最后又回到新一轮的实践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真实的存在就是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中国发展之路要践行“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思想

列宁用实际行动指导我们,要根据自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实际国情走出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走入中国的实际中来,将理论与实际想结合,走出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践行着这一思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用实践解释着前进中的马列以及列宁的思想理论。(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1页. [2] 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