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唇腭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6ea99116edb6f1aff001fde

题目: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儿外教研室

先天性唇腭裂畸形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儿外教研室 2 参考文献:先天性唇腭裂 ⒈小儿外科学(第三(Congeni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CLP) 版).卫生部一、概述(插入图片):Introduction 规划教材. 唇腭裂(CLP)是儿童头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整形2.小儿外科学(上).佘亚雄主与小儿外科的主要病种之一。 编. 唇腭裂分综合征型与非综合征型两大类。非综合征型唇腭⒊唇腭裂的序列治疗.裂(NSCL/P)即,唇腭裂无家族史、无相关致畸因子接触史、王光和主不伴有系统性疾病或其他畸形、认知和身体发育正常。本课内编. 4.Grabb and 容为最常见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 Smith’Plastic Sur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gery Sherell 发病率达1/500~1/1000。 J.Aston,et㈠人种差异:黑人0.2‰~0.73‰;白种人1~1.29‰;亚 al 主编. ⒌中华口腔洲人1.18‰~2.128‰,其中近年来国内资料显示,唇腭裂病ㄦ科学.王翰章主编. 的数量有增长趋势,约1.46~1.82‰。 ⒍整形外科据我院统计,近3年唇腭裂修复术已占全院年手术总例数手术图解.张涤生,冷永成主编. 的5~6%,居前三位,2005年逾350例。 ⒎手术学㈡性别:唇腭裂以男性多于女性,约1.5∶1;单纯腭裂女(口腔颌面外科卷).黎多于男。 介寿,吴孟㈢季节:资料较为凌乱。3~6月;或冬季;或与发烧和流超总主编,周树夏主感爆发流行有关。 编. 8.Pediatr㈣发生部位:单侧多见,左>右>双侧=6∶3∶1;唇裂并ic Oral and Maxillo-fa腭裂者占50%,单纯腭裂30%,单纯唇裂20%。 cial Surgery. ㈤地区因素:农村>城市=2~1.5∶1。 Leonard B. ㈥社会经济状况:生活贫苦者多见。 Kaban主编. 授课形式:㈦父母年龄:生育年龄>35岁,危险性增高。 课堂理论大课。 2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儿外教研室 3 ㈧流产史:流产儿中发生率高。发病与母亲的流产史有关。 ㈨家族性:有家族背景的占28%。 三、发病机制:Mechanism ㈠胚胎学(插入图片): ⒈上唇人中、前颌骨及前腭的形成:中鼻突(第6周)→融合→上颌间组织→上唇中1/3(人中)、前颌骨、前腭。 ⒉上唇与上颌骨的形成:中鼻突(第7-10周)→相互融合→与上颌突、侧鼻突融合→上唇、两侧上颌骨融合。 ⒊腭的形成:腭突(第6周)→前颌、鼻中隔→(第7周)与中腭突融合→(第9-12周)软硬腭。 ㈡唇腭裂的形成(插入图片): ⒈单侧唇裂:因上颌突与中鼻突的间充质组织形成不足,致两侧胚突上皮崩解后不能形成充分的间充质组织桥,从而形成唇沟;如果间充质组织进一步发育不良,则唇沟上皮受牵拉后可以破裂,形成单侧唇裂。 ⒉双侧唇裂:同样因两侧上颌突与中鼻突的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所致。 ⒊唇裂伴牙槽突裂:上颌突与中鼻突所形成的上颌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所致。 ⒋唇裂伴牙槽突裂与腭裂:上颌突与中鼻突所形成的上颌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有可能使上颌骨的宽度较正常人变宽,再加上舌的机械阻碍作用,使两侧腭突上提后的接触融合发生障碍,于是伴有腭裂形成。 ⒌腭裂:两侧腭突未能与前腭和鼻中隔接触融合。 ⒍上唇正中裂:中鼻突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使形成人中和前颌骨、前腭的上颌间充质组织不足或缺乏。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儿外教研室 4 四、病因:Etiology 胚胎期口腔各突起发育障碍,具体不清,多基因与环境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阈值学说。 ㈠遗传因素: 1.个体的易感性超过某一阈值界限,将会发生唇腭裂。 2.与患者血缘关系近者,易感性增大。 3.发生唇腭裂与性别有关。 4.腭裂的发生更多的表现为单个主要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TGF-1、2,EGF,VEGF的作用。 ㈡环境因素: 1.母体内环境:低氧,激素与代谢紊乱,异常抗体的长期产生,宫内压迫等。 2.感染: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等。 3.药物与激素:如苯妥因钠、氨基比林、类固醇、抗癌药。有以地塞米松、维甲酸诱导动物(小鼠)形成腭裂的报道。 4.营养缺乏:如VitA、D、E,叶酸,微量元素的缺乏。 5.环境污染:射线、化学物质、农药。 6.吸烟、饮酒。 7.其他:如精神紧张等。 五、唇腭部的解剖和功能:Anatomy and Function ㈠唇部的解剖与功能(插入图片): ⒈唇部的解剖标志: 人中(凹);人中沟;人中嵴;唇白;唇红缘;唇峰;唇红; 唇珠;前唇;侧唇;口角;干、湿唇;吻线(干、湿唇交界线);上唇系带;唇龈沟;牙龈;牙槽骨(嵴)。 ⒉鼻部的解剖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