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7119b2dbd64783e09122bb2

2、中央大街2号,原为哈尔滨一等邮局,建成于1914年。原建筑两层,20世纪八十年代扩建成三层,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3、中央大街58号,原为犹太人卡茨开办的“米尼阿久尔”餐厅,始建于1926年,1927年落成,砖木结构新艺术运动风格。

4、中央大街88号,原为伊格莱纤维商店,建于1921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5、中央大街104号,原为Y.H.阿基谢耶夫洋行,建成于1930年。砖混结构,原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立面曾经改造,呈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6、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1913年竣工,原名为马迭尔旅馆,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带有阁楼,地下一层。立面造型简介流畅,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内部装饰多种多样。

7、教育书店,一类保护建筑,原为日本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设计师为俄国人A.A.米亚科夫斯基。砖混结构,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8、中央大街107号,原为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建于1910年前,1915年专卖给秋林公司,成为秋林洋行道理分行。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风格。

9、小资太太餐厅,原为丽都电影院,建于1926年,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10、红砖街43号,原为犹太私人医院,建成于1931年。砖木结构,装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11、中央大街109号,原为拉比诺维奇大楼,也曾是远东银行。建于1949年,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丰风格。

12、中央大街132号,二类保护建筑。原为万国洋行,建于1922年。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13、西七道街69号,原为巴拉斯电影院,建成于1925年。砖木结构,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4、中央大街117号,建于1935年。砖混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15、西二道街18号,一类保护建筑。原为德国领事馆,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16、上游街23号,哈尔滨科学宫。

17、中央大街187号,原为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建成于1914年。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三、多元化的宗教建筑风格

1、东正教,乌克兰教堂,属于圣母守护教堂。典型的拜占庭形式,清水红砖,中心半穹顶上面有十字架且为等臂十字架,穹顶下有鼓座,四角有四个半穹顶。钟是19世纪末在莫斯科铸造的。

2、波兰教堂,天主教。哥特式建筑,窗细长,尖穹。哥特式教堂都有玫瑰窗。

3、基督教,路德会教堂,典型哥特式建筑,方直式尖塔。高顶侧推力大,有副臂,教堂内祈祷大厅造型以纵向线条给人以向上的感觉。

4、文庙,孔子。全国文庙都是中轴对称的。

5、极乐寺我国民族化的寺庙。朝南是最好朝向,朝东其次,“紫气东南来”。阳光在南,中国在北半球,西方建筑多位东南向不讲究朝向。

6、道外清真寺,南十四道街,1936年建成。伊斯兰教为新月形洋葱头式头顶,两侧有宣礼塔仿长明灯。

从1898年沙皇俄国进入当时只是松花江边小鱼村的哈尔滨,并把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中枢开始,哈尔滨就成为一座迅速崛起的近代城市;从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被迫向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开放哈尔滨开始,哈尔滨又成为一座向世界开放的国际城市。在她短短的历史上曾经有20多个国家30多万侨民几代繁衍居住在这里。

很显然,哈尔滨作为一个城市,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与西方文明有了不解之缘,如今,老侨民们早就不在了,而他们留下的各种式样的欧式建筑,却象西方文化留下的深深的胎记一样耸立在那里。哈尔滨的欧式建筑连同它的历史风情,是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士来此重游和寻求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哈尔滨建筑:中西合璧的典范

2011年10月12日 11:5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哈尔滨建筑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走进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她那独具异国情调的城市建筑和风貌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合璧元素的建筑,使我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百年前的哈尔滨,还是一个由中国人滨江而居自然形成的小村落,自1896年中国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秘约”、沙俄取得在中国东北修筑并经管中东铁路的特权后,拉开了这个小渔村发展的序幕。从1898年修建中东铁路到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量涌入哈尔滨的欧洲侨民开始给哈尔滨这个城市带来了异域风情,其鼎盛时期,共有33个国家16万余侨民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过,几乎包括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侨民,其中最多的是俄罗斯人。

外侨人口最多时曾占到哈尔滨总人口的62.86%,这还不包括流动性的外国商人和进出的军队。他们不仅带来了欧洲的文化,而且也带来了他们的信仰。因此便有了不同民族风格和特征的各式建筑。这些带有异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体现在以砖石构成的建筑上,便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建筑艺术风貌。 伴随中东铁路的延伸,铁路在城市中间穿过。沙俄等移民与军队的生活区是地理条件较好的高地,被圈在哈尔滨人称之为“铁道”的铁路里面,名为“道里”。铁道的外面是地势低洼的湿地,是属于中国人的生活区,被称之为“道外”。由此铁道的里面与外面便划分出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质量的两个自然区,同时也划分出了两个城区不同的建筑装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