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72f328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a

---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 群小。 /又如: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具体可见参 8 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 1-2 节:

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 ,意在于斯人。③被赐以美好

“生的伟大” ,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 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 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 节:

提问: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 “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

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 而是堂堂正正的人。7-12 节:

---

提问: 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 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 ②君王不察——荃不察

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 .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 明确]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

3. 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 “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 ,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 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 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 “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 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 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 “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

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 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 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 “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

则是一种出于 “家天下” 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屈原的种种努力, 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 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 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 我们

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 相距上千年, 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

---

施行政策, 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 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 为了国家

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 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

(三) 总结:

1.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 、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 他自感面君无望, 心中的理想无法实

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 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 他的

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 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

化中来, 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中国的知识分子, 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