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75906d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c

专题23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工业区位条件:

能源和矿产资源(资源性产业尽可能靠近资源产地【如鞍钢】); 环境条件:

电子工业、自来水厂等位于河流上游;印染厂等水污染工厂放到河流下游; 大气污染工厂放到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城市的郊外; 交通运输;

市场:产品需要大量运输的工业尽可能接近市场; 劳动力; 科学技术;

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加强企业间交流,促进企业协作和技术创新; 土地价格:占地面积大的工业放在城市郊区,地价便宜

·工业区位所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 劳动力主导型 生产特点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劳动纺织业、服装业、电子装配 力的工资成本占总成本中较大比例(劳动力丰富地区) 技术要求高、劳动者需要高航空航天业、电子工业、精密仪表 学历(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力量强的地区) 运输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制糖工业、木材加工业、 便于长途运输,原料到产品水产加工业 质量大大减轻,易腐蚀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炼铝厂 消耗大量能源 家具厂、食品加工业、饮料厂、啤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不便酒厂、石油加工厂 于长途运输,需要保鲜 代表性工业 技术主导型 原料主导型 能源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 ·工业区位变化:

一、19世纪初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分布:

匹兹堡:煤矿附近(能源消耗大) 分布主导因素:燃料——煤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分布:

杜鲁特:铁矿附近(冶铁技术进步) 分布主导因素:原料——铁

三、20世纪中期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分布:

巴尔的摩、费城:开始接近港口,靠近消费市场(海运发达,利用国外资源) 分布主导因素:市场

13

·**世界主要工业区**:

分布特点: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呈东西向不连续的带状分布 北美工业区 西欧工业区 东欧工业区 分布范围 加拿大东南、美国东北 西欧 东欧 (俄罗斯为主) 区位条件 特点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密、科技发达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最早的工业区, 久、交通发达 技术密集型工业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资源密集型重工业为主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本国缺少工业原料和燃京滨工业区、名古料,强烈依靠进口; 屋工业区、阪神工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业区、濑户内工业利;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区、北九州工业区 劳动力充足又是其国内主要市场 韩国、中国东部、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东南亚诸国 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加工贸易型工业区、 著名临海工业带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分布(四大工业区)**: 区位条件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辽中南工业区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京津唐工业区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①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③毗邻港澳,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 ④工业集聚,生产能力强

主要特点 重工业为主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区 加工贸易型轻工业区,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技术集聚)

技术含量高、科技精英多;产品具有“轻、小、精、贵”的特点

布局在交通方便,环境舒适的大城市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地方

“硅谷”

位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东南部圣克拉拉谷底的高新技术工业区。

14

“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集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邻近航空港,对外交通便利。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按其空间分布特征分为三类:

①遍布性行业(商业、医疗、教育、通讯、服务业) ②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依赖较强

(云南、海南—旅游业、郑州—交通运输业)

③与城市的规模、发达程度及在世界或者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有关 (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科技教育)

·商业区位条件:

人口(流动量、人口密度和购买力)、交通(交通干线不适合,支线适合)、地价(地价高)、集聚条件

城市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P92)

商业集聚形式: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商业街

·国际贸易的四个不平衡:P93

? 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大; ? 国际贸易市场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大,存在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

·产业结构调整: 表现形式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政策或市场的产业结构优化 的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形成调控 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动力 调整结果 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5

产业结构转移: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后发展地区(欠发达地区),引起后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转入、转出地同时产业结构升级)

(上海的纺织工业转移到新疆、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结构转移)

·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 主要海港:

日本——神户港、横滨港、美国——纽约港、新奥尔良港、新加坡——新加坡港、荷兰——鹿特丹港、中国——上海港、香港港

港口经济价值三要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腹地大小和经济发达程度

·现代交通运输

公路:运量小,装卸方便,灵活性最强 管道:长距离运输气体、液体

水运:运量最大,投资小,运费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差 航空:速度快,投资大,较安全,运费贵 铁路:运输量大

第八篇 地域文化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文化:

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

总和。

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物质文化: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

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建筑、服饰、食物、使用的器具)。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社会生产发展水平、非物质文化、原始宗教和信仰。

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民歌(音乐浑厚):马头琴、长调 陕北民歌:唢呐、信天游 建筑 蒙古包 江南水乡砖瓦房 窑洞 吊脚楼

材料 毡布 砖瓦 黄土 竹木 样式风格 圆顶不积雪,对风的阻力小,可拆卸,便于迁移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坡顶易排水 依山挖洞,平顶,冬暖夏凉 高脚防潮、防虫,屋顶坡度大易排水 主要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