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政治复习提纲毛论和邓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自理政治复习提纲毛论和邓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7bd6c37a32d7375a417809b

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

斗争。

20、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1、“邓”1997 党的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2002 党的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

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23、1980年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6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199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4、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5、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发展是关键,主要是靠发展经济。

26、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7、 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基础)

2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

验和教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9、 1981年6月,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

30、 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31、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2、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

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指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

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指发展阶段)

3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6、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解决各种现实问

题和理论问题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出发点。

37、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8、 1979年,理论务虚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39、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出明确的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40、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4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的重心不动摇。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把攻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

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十五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初级阶段国情决定)。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 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它有力地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解为辅”并得到党的十二大的确认。

1984年,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邓小平1992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党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之所以把和平与发展问题称为世界上真正大的、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我国外交的根本立场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对外政策放在首位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20世纪70年代 经济特区 深圳 汕头 珠海 厦门 1988 开发海南

20世纪90年代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是技术、知识、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4个窗口作用 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的领域(我国改革开放的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思想道德建设分为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部分,其中思想建设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教育是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理解和精神支柱问题。地位――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解决全民族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地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是关键。

文化建设坚持二位?方向、双百方针

1955 万隆会议 周恩来 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包括不排除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首次明确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6 最高国务会议 毛泽东 提出了国共“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的主张。 1963 周恩来 将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准备的。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替代“解放台湾”的提法。 1979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提出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三通”的构想。 1981 叶剑英 “叶九条”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982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种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阐明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表明“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

1983 邓小平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邓六条”

坚持“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党的依靠力量。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根本依靠力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其中平等是前提,共同繁荣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统一战线政治基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

组织建设是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根本组织原则。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制度建设: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982年9月 中英政府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了谈判。 1984年 中英政府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1997 7.1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 1986 中葡政府澳门问题谈判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 12.20

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标志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1992 九二共识 1993 汪辜会谈

1995 1.30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