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玄武区九年级语文一模测试卷1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玄武区九年级语文一模测试卷1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7f87a2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a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4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第(6)题需填作者。(11分)

⑴老骥伏枥, ▲ 。 (曹操《龟虽寿》) ⑵征蓬出汉塞, ▲ 。 (王维《使至塞上》) ⑶ ▲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 ▲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⑸争渡,争渡, ▲ 。 (李清照《如梦令》) ⑹ ▲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⑺ 阡陌交通, ▲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 自古山川入画,风景怡情。陶弘景仰观“ ▲ ”,俯视“ ▲ ”,山高水清令他神往;杜牧远望“白云生处有人家”,近赏“ ▲ ”,深秋山景使他流连。变换视角顿显自然层次之美。(分别用《答谢中书书》《山行》中的语句填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题(6分)

从《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再到如今的《经典咏流传》《传承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崛起yóu( )如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 。经典透过亘( )古的光阴扑面而来,唤起我们对传统最温柔的记忆,.让我们 文字、声音和情感之美。 隔着岁月风霜,我们仍能领受先人的文化哺( ).育,感知鲜活丰富的灵魂,获得无穷的慰jiè(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yóu( ▲ )如 亘( ▲ )古 哺( ▲ )育 慰 jiè( ▲ ) ..3.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一组词语填在横线处。( ▲ )(2分) A.里程碑 品味 哪怕 B.风向标 品味 尽管 C.风向标 品位 无论 D.里程碑 品位 既然

4. 学校“好字在”国学社社长正在设计月活动计划表。请帮他完成尚未拟定的活动名称、主题、内容。(3分)

“好字在”月活动计划表 “好字在”——弘扬汉字文化,感受汉语魅力 时间 名 称

主 题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页(共7页)

内 容 3月 4月 5月 6月 “字”由“字”在 (1) ▲ “字”有文化 “字”强不息 了解汉字起源 共话汉语乐事 (2)▲ 普及汉语文化 搜集整理常见汉字的字形演变,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和形义关系。 发现汉字的字形字义趣味,分享古今汉语文化故事。 组织社团成员到南博寻找能成为南京文化符号的汉字并开展研究。 (3)▲ 5.根据语境,完成填空。(4分)

不少汉字可拆可合,意蕴丰富。

宋人笔记记载:成都人谢石常为人测字算命。一傲慢官员写“也”字让他算命。谢石戏弄他:“‘也’加‘人’则为‘他’,如今有‘也’而无‘人’,看来你可能亲人凋零啊; ▲ , ▲ ,看来你很快田土尽失啊;‘也’加马则为‘驰’,如今有‘也’而无‘马’,看来你要人生困顿啊。”

南京的诸多别称具有美好的意蕴。如 “建康”的“建”表示建立,“康”指大路,所以建康是个充满朝气的名字,意味着此地必将通过建设,走上康庄大道。 “江宁”的“江”指长江,“宁”指有屋住有饭吃,所以江宁是个 ▲ ,意味着此地 ▲ 。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6~7题。(4分)

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注释]①碾:茶碾。唐代时茶为茶饼,需用茶碾碾碎。后句“罗”为筛茶用具。②铫(diào):煎茶器具。 6.本诗俗称“宝塔诗”,说说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2分) ▲ 。 7. 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

○2

1

A.“香叶,嫩芽”展现茶叶的芬芳与质地,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B.第三行说明茶与诗客、僧人天生有缘,赞美茶的高雅和禅韵。 C. 四、五两行描绘煎茶过程,系列色彩词语传递华而不奢之感。

D. 第六行“邀”“命”两字视茶如人,表达醉赏四季美景之闲。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页(共7页)

(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8~12题。(16分)

拉面王 行云

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

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啪”,丢案板上,一拉一搓,成蛇样长条。一捏一甩,“啪”,拍在面案上,一抻一合,扭成大闺女辫儿,叫人眼花缭乱。没回过神,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丁,撒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

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多少根?说法不一。但都只听说,没见过。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老梅浅浅一笑:“雕虫小技,有啥看头?”

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伙。

寒来暑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 “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师父,我……” “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嗯……”

“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但能再跟我一年不?就一年。”红子没吭声。

老梅叹口气:“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

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

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蝉街人一片惋惜声。

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面馆前竟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呢?

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赛比魔术。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

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 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

“红子,有出息啊。”老梅笑说。红子回笑:“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 老梅径直走向水池。净了手,朝大伙说:“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捧个场。”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圆、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页(共7页)

伙看得目瞪口呆。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神!”一片喝彩。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 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五期,有删改)

8. 根据小说情节填空。(4分)

序 幕:众人神往绝活, 老梅浅笑推辞; 第一幕:红子(1)▲ ,老梅仗义收徒; 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 老梅(2)▲ ; 第三幕:红子(3)▲ , 老梅歇业隐退; 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碗, 老梅献演绝活; 尾 声:(4) ▲ , 老梅飘然离开。 9.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2分) ..

A.“记住,可别丢我的脸”一句为下文老梅出现在面馆并且表演绝技埋下伏笔。 B.对师徒表演绝活的描写详略分明,突出师傅技高一筹,也暗示作者赞美之情。 C.在红子心中绝活是招徕顾客提升人气的工具,老梅认为绝活不是用来炫耀的。 D.老梅现身红子面馆并表演绝技,是因为红子自封“拉面王”,擅自展示绝活。 10.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4分)

▲ 。 11.结合语境,比较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不同心理。(3分)

(1)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

(2)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

▲ 。 12. 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3分) 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随后手一停,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子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泥人张》)

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蒲柳人家》 ) ▲ 。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19题。(22分)

奇幻的“大人”们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