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网络谣言传播模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数学建模(网络谣言传播模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4a02c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6

来从侧面判断其影响力,即由i?t?的大小来划分其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谣言的受众范围有大有小,有时差别很大。一个谣言产生了,其受众范围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是全部人群,即i(t)?0或i(t)?1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为了使评价指标有区分度所以人为地将受众人群极小的I值定位1,极大时定为I定为7,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定为若干中间值(其中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如下表所示: 评价指标 受众范围极小 受众范围较小 受众范围小 受众范围一般 受众范围大 受众范围较大 受众范围极大

六 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对网络谣言真假的判断,需要建立一个建立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来对谣言的真实性进行评判,给出一个梯度判断依据会使对谣言真假的判断更符合实际,但对谣言危害的估计,需要结合其受众人群来判断。

6.1 建模过程的方案设计

结合问题一的结论,建 建立谣言可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 信度指标指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 数 不可信度指数体系

6.2建立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 6.2.1可信度的确定

建立此指标体系的关键是考察各大信息发布平台所发布的信息中虚假信息所占的比例,若记x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可信度,n为每次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为虚假信息的数量,m为每次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量,K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次数,则:

i?t?区间 0?i?t??0.1 0.1?i?t??0.26 0.26?i?t??0.42 0.42?i?t??0.58 0.58?i?t??0.74 0.74?i?t?? 0.9 0.9?i?t??1 I值 1 2 3 4 5 6 7 xj?1?njmjk

x?1?6.2.2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的建立

nj?j?1mjk

由上可得每个信息发布平台都存在一个可信度x,必定存在最值xmin、xmax,即x?(xmin,

xmax),将此区间等分为若干区间,再对每个区间标定可信度指标指数(对谣言真假的判断真

假梯度判断依据) x所在区间(从小到大) 第一区间 第二区间 第三区间 X值 1 2 3 梯度描素 一定属于谣言 可能属于谣言 一定不属于谣言 随着谣言所对应事件发生的可信度指数X的增大,信息就越真实,越偏离谣言的范畴。 6.3建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 若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为可信的指标指数的倒数,即为

1,结合问题一的结果建立:X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并给出一个判断梯度予以参考(记为谣言危害估计指数): 谣言危害估计指数Y 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 0~2.3 2.3~3.5 3.5~5 5~7 描述 1 2 3 4

危害较小或没有 危害一般 危害较大 危害严重

七 对公安舆情部门、公众写一个报告

由对问题二的解决结果来看,谣言危害既与谣言的受众人群有关,也与各个信息平台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有关,公安舆情部门对谣言的处理可根据谣言危害估计指数Y的大小分别对待,若Y=1,可视情况忽略;若Y=2,需要引起一定的关注,继续观察其发展;若Y=3,需要发布消息辟谣;若Y=4,除发布消息辟谣之外,还需要对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关闭、出发处理。

对于公众而言,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时,要对信息发布的信息平台要有选择,尽量选择可信度高的信息平台,减少获取谣言信息的可能性;其次,对谣言或疑似谣言的信息尽量不传播,减慢谣言的传播速度,从而减少谣言的危害。

八 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模型优点:

⑴简化问题,运用到的数学处理方法比较少,整体比较简化; ⑵模型的建立比较直观;

⑶规定了各项指标,易于评判;

⑷每个问题的解决是有联系的,各个模块不是孤立的。 模型缺点:

⑴模型涉及到的参数比较多,需要进行多次进行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予以解决; ⑵再对问题一的处理中没有考虑重复性,需要进一步深化; ⑶忽略掉的因素比较多,需要改进。

九 参考文献

[1]Bailey N T J. The Mathemtaical The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ts Applications[M]. New York:Hafner Press,1975.

[2]Anderson R M,May R M. Infectious Diseases of Human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Hethcote H W. The mathema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SIMA Review,2000,42(4):599- 653.

[4]姜启源,谢金鑫,叶俊.数学建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