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美学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5f53721711cc7931b71651

终身忙碌不已”,“勤劳只是获得闲暇的手段” 。“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 在获致闲暇” 。他还引用奥德修的话说:“当英贤相聚,欣逢良辰,共同乐生励志的,莫如音乐” 。

闲暇与社会进步、生命质量、人性完善、人的全面发展 一般社会实践对审美的制约

审美受到求真、向善的社会实践的制约和影响。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在特定的审美活动中形成了具体的 审美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的统一性。 一、主体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审美主体 二、客体只有被主体审美观照时才是审美客体

三、审美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时的精神活动51 四、审美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性

爱美之心是发展审美经济的心理基础。

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商品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农业美学方兴未艾。

人类既然爱美,则有求美、美育、设计美、创造美、购美、赏美、享受美的实践活动。爱美之心表现出来就是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审美需求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实现需求,外化为特定的审美活动,由审美活动进而转化为经济活动。 审美活动与一般实践在逻辑上是交叉关系。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为审美惊异、审美体验和心灵澄明三个环节。 一、审美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是主体被某种美的事物吸引所产生的感性惊诧,表现为情感的激动和感发,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内在精神的召唤和主体性的实现。发现美的眼睛。 (一)审美惊异不是理性的求知欲,而是鲜活的生命感 (二)审美惊异的产生需要主体条件和客体的审美因素

王国维谈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分别取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 二、审美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美的事物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进行领悟、体验、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荷尔德林、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主体在审美体验时要入乎其内,身临其境,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全神贯注,“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注意审美体验与一般体验的区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三、心灵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通过审美可以使人走向澄明,去蔽,克服卑俗、消除痛苦,克服异化,净化心灵,回归本性,走向光明之域。

柏拉图非常重视审美,把澄明之境看作是人生的一种最高的理想。

刘勰《文心雕龙》:“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铁云《绿之韵》

《周易》 “天、地、人三才之道” 。

小结:审美是人类自由自觉地精神活动,是一种应然的状态,既需要有主体的审美需要,又需要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为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环节。通过审美,促进人性完善,追求诗意地栖居,创造美好的人生,优化人生的本质。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一、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及其审美价值 1、色彩(色彩的基本色是红、黄、蓝)

红、橙、黄为暖色,使人想起阳光、火焰、热烈。炎热地区的房屋建筑一般不使用红色,而适宜冷色。

蓝、紫、绿为冷色,使人想起蓝天、海洋、冰雪。寒冷地区房屋建筑一般不使用冷色,而适宜暖色。

2、线条(直线表示力量;曲线表示飘逸柔和) 3、形状(和谐、多样、丰富)

点的运动构成线;线与线的交织构成面;面与面的相交构成形状,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客观事物总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许多感性事物不但客观地存在着,而且还是一种意义的存在,因此,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事物的审美条件才能够转化为审美对象。 三、审美对象的意象性与开放性

1、意象性:文学意象、胸中之竹、对月亮和电灯的各种视觉。 2、开放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一节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一、审美理论的历史回顾 1、游戏说

2、模仿说(德谟克利特) 3、巫术说

4、劳动说(反思劳动创造了人)

原始壁画、原始狩猎、农业民族的审美观念。 二、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怎样发生?

研究途径:考古资料、现存的原始部落考察、儿童审美心理学。

第二节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一、对审美发生的时间推断

通过对旧石器的考察,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形成了初步的审美意识。 二、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生物进化与利用工具,加速了人类自然生命的人化,于是,审美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暗滋增长了。

三、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巫术礼仪活动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四、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在原始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审美意识是审美发生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固定装饰:刻痕、刺纹、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 非固定装饰:带、索、坠、环、管等。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雕刻、音乐、舞蹈、绘画

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

第一章 审美形态概述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一、审美形态的性质

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也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所谓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 1、生成性

生成性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和审美形态的具体生成的和谐统一。 2、贯通性

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我国古代悲剧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思想,也是解决矛盾的艺术尝试。 3、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具象性

具象性是指审美形态是以感性的形态进入审美主体的审美视野。其中包蕴了个别性、民族性、时代性(有时还有阶级性)、人类共通性(共同性)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一、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根基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重象数思维,重直观、模糊、综合;西方古代重逻辑思维,重主客二分,先一分为二,再寻求对立面的统一。中国重“神与物游”(刘勰),重意境,重情景交融;西方特别重形式美,抽象艺术和科学美学比较发达。 三、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1、 汉字是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语是表音性的抽象符号 2、汉字重视词汇,西语特别是拉丁语系更加重视语法

唐诗宋词非常重视词汇的锤炼推敲,不仅具有具象之美,而且还具有音韵之美,因此把这些诗词翻译成西语,往往会失去其本来拥有的审美意味。 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性特征;西方审美文化比较具有宗教性特征。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1、对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