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美学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5f53721711cc7931b71651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由福转祸:判断不明和道德抉择的错误。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认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关。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和造型艺术的状态;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音乐艺术的振奋。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尼采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种种人生苦痛,必须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生命的永恒与快乐。 鲁迅: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对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在《斐利布斯篇》中最早谈及喜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康德描述啤酒泡沫(一个印第安人在印度的英国人家做客)。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结果是来自于悲剧人物所代表的客观伦理力量的较量;喜剧的过程和结果是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与动作的内在矛盾。即喜剧人物是在追求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反而在喜剧过程中不断制造矛盾。 鲁迅: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二、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

悲剧的内涵。美学的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悲惨事件。 喜剧的讽刺性、滑稽性和诙谐性

《死去活来》、《主仆颠倒》;夫妻网恋后在花园见面的冲突;半夜推销。

第二节 崇高与优美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 1、美学史上的崇高

毕达哥拉斯把音乐风格分为两类:

一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尚武、振奋人心的作品; 一是轻婉甜蜜,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明确谈到了崇高,把崇高与优美并举。

朗吉弩斯《论崇高》。修辞学的崇高向美学崇高的转变。英国的博克写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康德对崇高的分析:力量和数量。他认为,崇高的根源在心不在物,揭示了崇高的主体性。

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也都谈及崇高。 2、美学史上的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黄金分割率、正方形的人。 柏拉图对优美有所涉及,认为优美是单整、匀称、绝对的美。

西塞罗除了看到人的肉体美和理智美以外,还把美分为秀美与威严,前者属于女性的美,后

者属于男性的美。

博克认为“优美这个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康德把优美视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的审美风格,对象能够引起主体心意诸力和谐自由的活动。

二、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形态、劲健的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外在显现上,崇高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在内在威力上,崇高具有强健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具有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在心理效应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的一种审美风格。优美的事物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是温馨和欣喜,而不是痛感之后的狂喜。如果说崇高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山呼海啸,那么优美则是风平浪静,和风细雨,鸟语花香,小溪潺潺。第三节 丑与荒诞 一、丑的产生

德国的阿多诺认为,最早的丑产生于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也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赫拉克利特: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也还是丑的。

在古希腊,人的丑是与人的美相对的。美是匀称适度,合乎比例与和谐;丑就是不匀称不恰当,不合比例,也不和谐。如苏格拉底大嘴唇、泡眼。

亚里士多德: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塞奥弗拉斯特讲过一件事情: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国王缴纳罚金,因为他娶了一个矮小的女人,而大家认为这个矮小的女人无论如何也生不出一个伟大的国王。 布瓦洛《诗艺》认为,诗人能将最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莱辛是第一个提出处理丑原则的人。他在《拉奥孔》中认为诗歌艺术不是美的艺术,而是真的艺术。他不以美为最高理想,而以真为最高法则。真实的现实既有美又有丑。因此丑有权利入诗。

德国罗森克兰兹1953年出版《丑的美学》这可能是研究“丑”的第一部专著。他认为“丑”不在美的范围内。丑本身是美的否定,产生美的那些因素可以到错为它的对立面,这就是丑。 丑是对美的衬托,或者化丑为美,或者是对丑的审美否定。 我国先秦时期《左传》已有“丑”的概念。老子将丑称为恶。

丑是对生活中假、恶的审美解读,而且也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解读。当真善美一旦僵滞被异化就意味着同样固执于生命的有限,于是审美活动就把它解读为丑。人类一旦意识到与神与英雄相比,就会发现人自身蕴涵着许多丑的东西,人不仅仅拥有美,而且还会具有相当多的丑。审丑实际上是将现实的非人性、非文明的东西揭露出来,因此,审丑也是对于现实丑的揭露,在暴露批判丑的同时也在呼唤美,呼唤光明与理想。 丑是美学范畴之一,与美相对。

对外貌美丑的审美分析:内外一致者:相貌堂堂一般是表肯定;尖嘴猴腮、蛇眼、鹰钩鼻往往显示负面。内外矛盾者:貌美内丑,面善心恶;貌丑内美,貌恶心善。人不可貌相。《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与军官的对比。一个人如果没有美丽的外貌,应该怎么办? 二、荒诞的产生

荒诞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是人的本性遭到异化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怪异和荒谬形态。 蒋子龙的小说《找帽子》。卡夫卡《变形记》写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德国青年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我国大跃进和文革的荒谬。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中和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是指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是指感情的发作应该有所节制,达到和谐顺遂的境界。

中和思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也是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之一。参见薛永武《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一文和金元浦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 二、中和的审美特征 1、以适度为美

第一,情感适中;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2、注重多样性的统一 如五味调和,八音克谐。 3、最根本的是天人合一

三、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中庸与人生。中庸与审美。

第二节 神妙

一、神妙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神”一般是与“形”相对的审美形态。“形”是指外在的形貌、体态;“神”指内在的精神和心灵。庄子认为神比形重要。 1、“神”的四种含义

第一,神明、神灵,多用于说明文艺创作中灵感勃发如有神助。 第二,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第三,作者的精神、心灵以及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第四,作品内在的精神本质。 2、妙的含义

老子已经提出“妙”的概念。“妙”在先秦时已经进入美学范畴。

神妙:就是指审美意象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甚至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二、神妙的审美特征 1、形而上的超越性

《易传》:“阴阳不测之谓神”,指奇妙莫测之性。 2、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

内审美是指脱离了外在对象,不依赖感官的精神性审美,又被称为“无对象审美”、“悦志悦神”型审美。

3、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

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4、神妙具有内在的自由性

对象的模糊性、内在的神韵性使对象获得了自由的生命,具有了开放性和无限性的意味。

第三节 气韵

一、气韵的内涵

气韵一词,作为审美形态,最早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1、气的含义

第一,宇宙之气,最初是指云气和山川之气;第二,进而泛指一切自然生命之气;第三,特指人的生命之气;第四,进一步指向体现内在生命的精神之气;第五,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气。 2、韵的含义

韵的本意是指和谐的声音,但作为气韵中的韵,主要是指审美对象在直接提供给主体的形象和形式之中,使人感受到类似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所激发起来的不可捉摸的心灵脉动和气质情调。

中和主节度,气韵主挥洒自如、不拘一格;中和主稳态和谐,气韵主变化万千、多姿多彩,与神妙共舞。 二、气韵的审美特征

气韵主要是突出生命的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汉代是气韵的萌生期。魏晋南北朝是气韵的正式形成期。建安风骨。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韵在唐代达到高峰。

第四节 意境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周易》的“意”和“象”,老庄的“象”、“言”、“意”运用于审美活动,概括为“意”和“象”,就具有了“意境”的基本内涵。

唐王昌龄《诗格》中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

意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描写的物象互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作家的情与理,是作家对社会人生和所写物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