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美学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5f53721711cc7931b71651

艺术家与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作品三位一体。

第二节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一、艺术家的内在素质 1、艺术敏感

艺术敏感就是艺术家对于生活敏锐的感受力。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烈,秋天的成熟,冬天的蕴积??艺术家善于感人之所未感,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对秋的伤感,对春的欣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不打上艺术家的主观烙印。 2、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激发艺术家的联想、想象乃至幻想。陆机《文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狄德罗认为,想象可以无中生有。达·芬奇的污墙效应。

艺术想象力的特点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性、对生活真实的变形性,对情感的夸张性。 3、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是艺术家将艺术意象物态化的能力。 二、艺术家的其他素质 1、渊博的学识

黑格尔的“历史知识和专门知识”。 2、丰富的经历 3、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4、独特的精神个性

第三节 艺术创造过程

一、触发阶段

触发阶段是艺术家对生活有感而发产生艺术创作冲动的阶段。 二、艺术构思阶段

通过对杂乱无章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进而对故事情节、意境创造、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结局、作品主题、作品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酝酿,把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赋予以艺术的生命,使这些艺术意象在艺术家的大脑里活跃起来,

成长起来,最后具有完整的艺术生命。

艺术构思阶段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包括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的运用。

三、艺术创造阶段

1、艺术创造的贯通性(一气呵成)

在想象力、情感和灵感的催动下,艺术家进入忘我的创造阶段。 2、艺术创造的反复推敲

反复推敲的依据是艺术家所拥有的艺术标准

第三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一、物质材料层

艺术作品在现实中赖以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像带等。 二、符号形式层

符号形式是介于物质实体与思想意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存在方式。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能指是指语词中的音响形象;所指则是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能指与所指是一切符号形式都具有的两个方面。 形式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意象世界层

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物质材料和形式层的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够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四、超验意境层

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含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总之,艺术作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审美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凭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

教材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时间艺术: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园林、摄影等。

也可以按照塑造艺术形象的材料的不同,具体表述不同的艺术,如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戏剧是综合的表演艺术,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影视也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绘画是色彩的艺术,建筑和雕塑都是物质材料构造的艺术等等。 二、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

是一种介于实用和审美之间的艺术。实用是功利性,审美是精神性。观照建筑艺术需要注重多角度和审美距离的调整。 2、雕塑

雕塑用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主要表现人物和情境的瞬间。 3、绘画

绘画作为颜色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超过了建筑和雕塑。

达·芬奇论绘画。欣赏绘画也需要多角度和距离感。孔府里墙壁上的绘画。欣赏油画需要一

定的距离。 4、戏剧

主要是人物语言和动作表演的艺术。戏剧讲究矛盾冲突。 5、文学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性。 6、音乐

是一种通过声音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没有录音技术以前,方生即死,是一次性消费)

第四章 艺术的接受

第一节 艺术鉴赏

一、读者与作品的交流与对话

1、鉴赏主体应该具有与艺术作品对话的能力 人生阅历、艺术素养、审美心境、审美趣味等。 2、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影响和制约

作品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鉴赏主体的美感程度和美感性质。 3、鉴赏主体在鉴赏过程中的积极再创造

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启示:任何阐释的主观性;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作品的空白与未定性。 二、艺术鉴赏的过程

1、在直觉和感受艺术美中入乎其内→入境 2、在反复感悟体验玩味中出乎其外→出境

伊瑟尔在《阅读活动》一书中认为,“文学阅读中存在着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解的游移视点在其内部不断运动”。视点的游移使读者从本文的一个视角转到另一个视角,并且在转移中保存上一个视角所带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保存又进一步影响到读者对于新视点所形成的体验,这样,读者就能够不断修正自己对于作品整体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通过游移视点活动,作品可以在鉴赏过程中逐渐从潜在的状态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读者也随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第二节 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是批评家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艺术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二、艺术批评的标准

美学和历史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借鉴。 三、艺术批评的方法 1、了解对象

了解艺术家生平(童年和成长经历)、创作动机、创作和修改过程、艺术家的全部作品及其

总体风格;艺术家与其他艺术家和时代环境的关系等;文学批评的现状。 2、选点切入

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形成360度视角,从中选出突破口。 3、确定要旨

确定研究对象的优点方面,指出不足,阐释自己的观点。 4、布局安排

研究作品的批评可以让语言多些文采,与作品结合紧密一些;研究文学现象的评判可以逻辑思辨更浓郁些。

5、力求创见(创新点,发前人所未发)

第六编 审美教育论

第一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古代的美育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朗吉弩斯、贺拉斯

柏拉图《理想国》:“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 二、席勒提出“美育”

1795年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克服异化,消除人性的分裂状态,实现人性的完满。

第二节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美育观形成的基础

尧舜时代,已经利用音乐来实施政治教化,用歌舞和乐舞来祭神、娱神。《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先王制礼乐,反人道之正也,人为之节。” 二、儒家的礼乐教化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史书对礼乐文化的记载。 道家美学思想很有内涵,但没有自觉的美育思想。 三、现代美育思想的形成

王国维把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

朱光潜认为矫正时弊最紧要的是救治人心,而救治人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倡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