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78b3e03186bceb19e8bbf6

考核目标:

—了解情绪、内源性微笑、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移情、社会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表情识别、社会参照、情绪线索(表情、个体、情境)、情绪原因理解、情绪自我调节等概念

—理解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的发展

—掌握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和成人指导与评价的关系,影响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因素。 第七章 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1. (名词解释)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P160页

2. 个体三大心理活动过程(心理三大成分):知(认知)、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3. 社会性微笑:人脸引发的微笑,具有社会交往的意义。

4. (了解)害怕:7-9个月后,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出现“陌生人焦虑”。P163页

5. (了解)害怕情绪的功能:保持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远离外界危险;影响独立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

第二节 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

1. (填空)儿童社会情绪分为: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内疚、羞愧等)、自我预期情绪(如后悔、嫉妒等)、依恋性社会情绪(如爱、移情等)

2. (重点)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如:自豪、羞愧、内疚。2岁半左右,伴随自我意识产生,开始出现。P165页 3. 自我意识情绪与成人指导和评价的关系: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

4. (重点)移情: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移情在儿童2岁左右出现。P165页 5. 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

6. (选择/填空/辨析)移情是亲社会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第三节 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1. (考的几率不大)情绪理解: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

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P166页

2. (了解)表情识别: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P166页

3. 社会参照:把成人作为参照,决定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如:花椰菜和饼干实验。P167页

4. 情绪线索(用以推断情绪的线索):表情(基础的)、情境、个体(深刻的)。如:求婚图片。P167页。

5. (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规律性:儿童逐渐能够推断情绪的原因和结果,而且他们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准确和复杂;(辨析)在解释原因时,从强调外在因素,到理解内在因素(如个体的愿望、信念)。P168页

6. 3岁幼儿在解释原因时更强调外在因素,4岁以后的幼儿能够理解愿望和信念等内在状态对情绪的作用。P169页 第四节 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1. (名词解释)情绪自我调节: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使用策略,把自身情绪状态调节到合适的强度水平。P172页

2. (了解)2岁幼儿已经能够使用多种策略调节情绪,如积极活动策略、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被动行为、回避。P173页

3. 儿童情绪表现的规则—根据社会期望调节情绪

4. (背、简答题)影响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因素:P174页

a. 社会、文化期望: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现规则; b. 儿童的经验积累:通过对成人的观察模仿,通过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 c. 面对对象不同:面对不同在场者,儿童掩饰情绪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d. 性别:女孩比男孩往往能更多地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 考核目标:

—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依恋、陌生情境技术、安全型依恋、同伴及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型儿童、师幼关系、性别角色等概念。 —理解亲子关系及其特点,依恋及其特征,主要的依恋理论,儿童依恋类型,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同伴交往的测量方法,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师幼关系的特点、价值及类型。 —掌握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影响儿童早期同伴接纳性的因素,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第八章 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亲子关系早期的发展

1. (了解)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P179页

2. (名词解释)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能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P179页

3. 亲子关系:在血缘和共同生活的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P179页。 4. 特点:生物性和交往性(血缘+交往 亲子关系)、互动性(在互动中形成,父母 子女)、依恋性(是一种情感联系)P180页

5.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P180页 6. 依恋的显著特征:P180页

a. 方向:双方情感交融,但一方对另一方更为依赖; b. 表现:依恋着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 c. 功能: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d. 其他特性:传递性(内在工作模式)、稳定性。 7. (了解)主要的依恋理论(选择/辨析):P181页-P182页

a.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弗洛伊德):婴儿和父母的情绪关系为以后的所有关系打下基础;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依恋关系(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b. 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强调“哺育”作用,受到强化(食物),才产生依恋;遭到“恒河猴”实验的反驳。

c.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依恋雨声居来,具有强大深刻的生物学基础;是生物种系生存和进化的产物。

8. (填空)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前依恋关系阶段、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形成。P183页

9. 儿童依恋的测量方法:爱因斯沃斯“陌生情境技术”,可用于测量1-2岁儿童的依恋水平。P184页

10. (填空)儿童依恋类型:焦虑-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P185页 11. (背、考的几率大)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P187页

a. 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情况:内在工作模式-心里内部对依恋关系的表征和期待; b. 父母的抚养品质:如:敏感性、反应性; c. 父母的缺失、稳定情况;

d. 儿童的特征: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顺序等; e. 家庭一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

f. 文化性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节 同伴关系早期的发展

1. (填空)同伴关系的性质:平等、互惠。P192页

2. 同伴关系的发展和社会适应功能: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P192-193页

3. 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从6个月开始、

4. (填空)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P193-194页

5. (填空)儿童友谊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3-7岁)暂时的游戏伙伴阶段;第二阶段(4-9岁)单项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P196页

6. 早期同伴关系的测量方法:社会(社交)测量技术:同伴提名法(说出三个你最喜欢的同学),同伴评定法(这个同学,你喜欢吗?)。P196页

7. 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斥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一般的儿童、矛盾的儿童。P198页

8. (了解)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P198页 9. (简答)影响早期同伴接纳性的因素:(讲义)

a. 儿童的特征:长相、体型、出生顺序;情绪、个性、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学业成绩。

b. 家长的教养方式:指导与控制;通过影响儿童发挥间接影响。 c. 教师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 第三节 师幼关系的发展

1. 师幼关系: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P200页 2. (背)师幼关系特点:游戏性(强调游戏性体验);稳定性和亲密性;内隐的长久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