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7ad2691eb91a37f1115c3b

向上的势头,其比重均在50%以上。经济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经济服务化”。专门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出开拓性研究的是德国的霍夫曼,他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把全部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和其他产业,并根据近二十几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即所谓的霍夫曼比例。著名的霍夫曼定律实际上就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的不断下降。后来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都根据各自的研究,对霍夫曼定律作了修正。此外,在探求工业结构的演进动因方面,除了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种观点外,还有些学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探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例如较为著名的有日本的赤松要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和弗农的“产品循环说”,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12.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1)需求因素:①个人消费需求,个人消费欲望和消费结构强烈的影响着消费资料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影响着生产消费资料产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②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中间需求结构决定了生产中间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需求的大小反映了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多少,从而决定了生产最终产品部门的规模大小。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产业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并影响到一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③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当积累占国民收入比重过高时,就会导致“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当消费占国民收入比重过大时,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会促使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从而造成“轻型化”的产业结构。

(2)供给因素:①自然资源禀赋②人力资源供给状况③资金供给状况④技术供给状况 (3)国际贸易因素:社会分工打破国家界限,导致了国与国在资源、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 (4) 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人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

(5)其他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了受到上述各种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13. 西蒙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关联研究:库兹列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

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14.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关联研究: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

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

15. 罗斯托的扩散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是指某些产业部门在各历史间歇的增长中,“不合

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A、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罗斯托认为,根据主导部门或新部门的技术特点,他们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会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投入品产生新的投入要求。这些投入,反过来又要求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发展。B、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在广泛的方面推进工业化进程。C,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运输途径等的出现的刺激与诱导作用。 16.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 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其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库兹涅茨法则说明了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发展的有序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3)霍夫曼定理:①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②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其比值就是霍夫曼比例。它的公式是: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③霍夫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霍夫曼比例越高,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大,资本资料工业比重越小,表明工业化水平越低;反之,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小,资本资料工业比重越大,表明工业化水平越高。

(4)主导产业转换规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主导产业群的序列更替性,不同经济阶段的主导产业也不同。从主导产业的更替序列性出发可以把产业划分为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

(5)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6)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 49.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动因: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恩格

尔定律;技术进步和收入需求弹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国民收入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对非物质产品的需求;需求收入弹性;进入比例较低;内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价格较低;现代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了第三产业地位的提高)

50. 制造业演变的基本规律:工业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即重工业化;

有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业转移的同时,即高加工度化;还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的过程,即高技术化过程。

51. 赤松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①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

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阶段:从国内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②赤松要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其中,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③雁行形态理论的意义:雁行形态理论认为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密切,产业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梯度转移和传递过程,一国产业结构如果国际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国际产业间的梯

度转移来实现。这为后进的工业国或者欠发达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 52. 产品循环说:由弗农提出的,总结国际贸易对工业先行国工业结构的影响。 53. 服务业演变规律: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 54. 产业结构规划依据的理论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2)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每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变更,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3)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产业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 55. 产业结构规划

(1)目标:是为了使一国有限的资源在较长时期内得到有效的配置,通过规格个产业群所处的兴起、扩张、减速和收缩的不同阶段所施行的不同的发展计划,使一国的产业结 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优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内容:供给结构的规划,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由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需求结构的规划,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社会各个消费群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关联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规划,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技术结构的规划,技术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构、劳动生产率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结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构等,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术关联结构。

57. 主导产业: 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

“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三是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本产业和其他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满足市场的需求。 58.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收入弹性基准:有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xiao)原三代平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基准之一。该基准是以产品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来规划产业结构,选取收入弹性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生产率上升标准:亦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从供给角度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关联度标准:即根据产业关联强度选择主导产业,主要有赫希曼标准和罗斯托标准。赫希曼认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将其作为主导产业。罗斯托认为,选取联系效应强的产业作为主导

产业,可以通过其后向,旁侧和前向的影响,去诱导,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成长。

(4)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标准: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强化社会防止和改善公害,并能补充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而引发的社会资本短缺,缓解生产集中带来的人口密度过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丰富劳动内容标准要求选择能提供更多舒适安全和稳定的劳动场所的产业。

(5)就业功能基准:就产业要素密集度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

(6)技术密集度基准:因为产业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技术密集度,并对产业生产率上升率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作用。

(7)国情原则:必须结合各国在一定时点上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59. 支柱产业:指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支持社会发展在一定水平上增长,或社会经济上新台阶时期能够稳定的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产业,这类产业构成一国产业体系的主体,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60. 支柱产业振兴的目标途径:(1)促进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及时向支柱产业转移;

(2)增强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3)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的培育新兴支柱产业;(4)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适度跳跃来振兴支柱产业。

61. 支柱产业振兴的依据:(1)支柱产业应该在国民经济中承担主要走责任;(2)支柱产业

应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3)支柱产业应具备相对成熟和比较高的技术水平;(4)支柱产业应同时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适用性。 62. 幼稚产业:是指工业后发国家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的,新建立起来的但人

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63.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1)国际贸易保护政策,主要是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国外

成熟产品进口或削弱这些产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并对本国有关产业产品的出口通过给予优惠和补贴手段的政策的实施予以扶植,其目的是为本国幼稚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外汇管制措施;(2)国内生产扶植政策,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市场的有效保护,在有限的贸易保护期内迅速增加本国幼稚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产业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一国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使产业组织得到优化,具体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扶植政策,技术扶植政策和直接规制政策。 64. 衰退产业: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

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65. 衰退产业的调整:(1)资本调整援助:加速资本折旧,促进转产,建立退出基金,技术

援助(2)劳动调整援助:建立职业介绍机构,人员的转岗培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66.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

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A、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产业机构的发展数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演进。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其次,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