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四:2.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北师大版]选修四:2.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7ca2b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e

(2)立场与原则:尊师但不盲从,敢于追求真理,善于思考与创新。 课堂小结

随着古希腊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外战争的胜利,其哲学也达到了它的顶峰。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论述了正义理想国家的构成和实现条件,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城邦的动物”,政治上主张实行中产阶级执政的民主制,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雅典,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导致他离开雅典的直接原因是( )

A.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极度失望 B.热衷于传播雅典的民主思想 C.受城邦派遣去传播希腊文明 D.进行政治考察以便完善自我 答案 A

解析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扣上对神不敬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柏拉图由此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深感失望,他选择离开雅典到外地游历。

2.他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这个人是指( ) A.亚里士多德 C.莫尔 答案 B

3.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实质上是( ) A.为雅典奴隶主的民主政治作辩护 B.为贵族奴隶主的专政作辩护 C.奴隶制趋向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D.废除奴隶制要求的最初体现 答案 B

解析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在一些方面,以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原型,而斯巴达实行的就是贵族奴隶主专政。

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 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 C.温和的民主派 答案 C

解析 “中庸”反对的就是过度和不及,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带有“激进”,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项。

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D.激进的民主派 B.柏拉图 D.圣西门

5.古代先哲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遗产。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C.柏拉图——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答案 C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主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得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柏拉图

材料二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 材料三 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柏拉图认为哲学和政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据材料二,“正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三种人”分别指的是哪三种人? (3)据材料三,晚年柏拉图的国家理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统治者要把哲学和政治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国家和人类的安宁。 (2)社会和谐。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 (3)开始接受法治国家。

[探究与思考]

1.柏拉图政治上的理想国与哲学上的理念论的关系:其理念论是对理想的世界秩序和理想的国家模式的探寻。柏拉图从理念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正义”之邦。

2.柏拉图最后的著作是《法律篇》,主要是因为他把叙拉古变为理想国的设想成为泡影。于是便转而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强调法制的作用。

3.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会成为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主要由于他勤奋钻研,善于独立思考,知识渊博而又为追求真理不畏权威。

4.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已“紧密地接近唯物主义”,他是作为哲学重要分支的逻辑学的创立者;在科学上,他对生物学尤其是动物学的研究最有成就。从哲学观点上看,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思维依赖于感觉,世界先有事物后有人们的认识,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基础达标]

1.“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说这话的应是( ) A.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中心是“哲学王”,由此判断是柏拉图的观点。

2.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答案 A

解析 柏拉图所生活的雅典时代实行民主制,而他的主张更接近斯巴达的贵族制。 3.右图为柏拉图的一部名著,在里面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 A.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B.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C.理想国中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各自恪守职责 D.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才能治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柏拉图著作《理想国》的再认再现能力。B项与其内容不符,C、D两项是柏拉图为实现正义、建立理想国家而设计出来的蓝图,故选A。

4.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有( ) ①讲究科学方法研究 ②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③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 ④提出“中庸之道”理论 A.①② C.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亚里士多德成就突出,在教学方法、哲学、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亚里士多德被称作“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主要是源于他下列哪个方面的卓越表现( ) A.“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精神 B.创办吕克昂学园 C.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 D.创立了逻辑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真正思想家”分析,应指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 B.孔子 D.柏拉图

他们虽然一起出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因此这些人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工匠身上加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属于一类,虽然父子相传,但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好后代的护卫,要他们注意在后代的灵魂深处所混合的是哪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灵魂里混入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排在农民工匠之间;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它,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要知道,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理想国》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柏拉图的阶级划分有什么特点?是否在宣扬血统论?

(2)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怎样的体制?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不能变成现实?

答案 (1)特点: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被先天性地赋予了不同的使命。 柏拉图的阶级划分属于等级制度,但他并非宣扬血统论,因为他主张“护卫者”要根据具体人的实际能力来确定他属于哪个阶级。

(2)社会结构: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

体制: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要有智慧之德;保卫者担当对外御敌、对内保民之责,要有勇敢之德;生产者从事各种生产,要有节制之德。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

原因: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了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哲学王”的思想最终成为乌托邦。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归纳问题,特别注意材料中明确指出,护卫者的一项重要责任是根据护卫者的实际能力,确定他是属于哪一个阶级,据此判断第二问。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表述分析问题,从社会的阶级划分来回答“社会结构”;从各个阶层的职责角度回答“体制”,从“理想国”思想的局限性来分析不能变成现实的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亚里士多德把它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逻辑思维的重点在于后者。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之中。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2)材料二为什么认为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

(3)材料二中“这种思维方式”具体是指哪种方式?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案 (1)借鉴:注重对材料的收集;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注重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理;注重进行科学分类。

(2)原因: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3)具体方式: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推理。举例:大前提——所有动物都会死;小前提——所有人都是动物;结论——所有人都会死。

解析 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大量收集材料”等信息,从材料收集、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实质考查逻辑学的作用和地位,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中的“具体方式”应依据材料中“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之中”进行判断,“举例”应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等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