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97aaff0b4e767f5bcfcec1

①应该,应当。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②适宜,合适。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太史公自序》) 103.遗 读音一:yí

①遗失,丢失。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滑稽列传》)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③离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④遗留。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⑤背离,抛弃。夫有高世之功名,负遗俗之累。(《赵世家》) 读音二:wai

①送给,给予。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104.贻 yí

①赠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遗留。贻害无穷。 105.易 yì

①交换。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改变。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轻视,看不起。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 ④替代。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⑤容易,轻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并诗》) ⑥平易。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鲁周公世家》) ⑦退避。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本纪》) 106.阴 yīn

①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②阴暗。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③阴冷。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④阴影,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⑤暗中,暗地里。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李将军列传》) 107.右 y?u

①右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②右边的为尊位,指较高的地位。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复合词。左右:

A.在帝王身旁侍候的臣子。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B.周围旁侧。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C.表约数,相当于“上下”。百岁左右。

D.对对方的一种敬称。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08.再 zài

21

①两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②第二次。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并诗》) 109.造 zào

①制作,创造。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刺客列传》) ②制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③访,到。太子日造门下。(《刺客列传》)

④建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⑤朝代。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⑥复合词。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 110.知 读音一:zhī

①知道,知晓。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②了解。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列传》)

③管,过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读音二:zhì

同“智”。智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11.致 zhì

①表达。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②成就,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送到。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淮阴侯列传》) ④涉及,牵连。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赵世家》)

⑤招来,使??来。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⑥情致,情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⑦尽,极。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12.质 zhì

①质地,本质。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秋声赋》)

②朴实,质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③人质,抵押品。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鲁周公世家》) ④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⑤通“贽”,见面礼。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⑥通“锧”。刑具。杀人时做承斧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13.治 zhì

①治理,管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②惩治。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赵世家》)

③讲求。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④对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⑤太平,安定。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

22

⑥复合词。株治:牵连惩治。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114.诸 zhū

①众。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②诸侯。建于明堂,诸神受纪。(《太史公自序》) ③兼词:

A.相当于“之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B.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115.贼 z?i

①祸患,祸害。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赵世家》) ②刺客,杀人者。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秦始皇本纪》) ③敌人,叛军。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秦始皇本纪》) ④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害人的人。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太史公自序》) 116.走 zǒu

①疾行,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②逃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奔向,趋附。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⑤追逐。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

⑥复合词。牛马走:古时表自称的谦词,如牛马一般供驱使的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 117.族 zú

①家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刺客列传》) ②灭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③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④一般的。族庖岁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118.卒 读音一:zú

①士兵。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②死。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鲁周公世家》) ③最终,终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音二:cù

同“猝”,仓猝,突然。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 119.左 zuǒ

①左边。田父绐曰“左”。(《项羽本纪》)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淮左名都)》〕 ③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④车上的尊位。古代车上以左为尊。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魏公子

23

列传》) 120.坐 zu?

①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②同“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③判罪,治罪。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刺客列传》) ④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1.而 ?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h?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