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5cb561284ac850ac024259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 ‘客观对应物’; 换句话说, 是用一系列实物, 场景, 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 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 4、现代主义诗歌原则

“我们的文明社会有高度的变化性和复杂性,能在一个高尚的敏感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复杂效果。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以便强使——如果需要可以打乱——语言以适合自己的意思。” 四、代表作品 1、《窗前晨景》(1917) 2、《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 3、《荒原》(The Waste Land)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部分组成。广泛涉猎了古今大量的典故、引语、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小说、戏剧、诗歌、经文、回忆录等,使用了6种语言、35个作家、56部作品,后附录了诗人的注释。

《荒原》的象征寓意及意象,源自于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正如诗人在原注中所说:“受魏女士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据说古代某个地方的渔王因年老或受伤,失去了繁殖的能力,他的领土变成了荒原,于是需要一位英俊少年英雄,手持宝剑,历经种种艰难去寻找圣杯,以便医治渔王,使大地复苏。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法,展示西方文明的崩溃和精神的荒芜,指明战乱的欧洲只有找到圣杯——宗教,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拯救,复苏荒原社会。

第一部分“死者葬仪”。展示现代荒原的败落景象。 第二部分“对弈”。以荒淫无度的情欲和奸情象征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的崩溃。 第三部分“火诫”。只有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戒绝情欲,进入涅槃 ,人类才能得到拯救。

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弗莱巴斯沉溺于情欲大海,终于进入旋涡,落入死亡深渊。

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大地缺水,岩石崩裂,世界成了“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 4 空心人 四、艺术风格

1、神话结构、古今对照。 2、典故、反讽、模拟。 3、内心独白、拼贴重组。 4、多视角叙事。

各种艺术方式把不同时代或地点的声音、风格和戏剧衔接在一起,在严肃和嘲讽、神圣和亵渎、古代和现代、神话宗教感受与世俗世界之间形成了富有张力的联系,构造出一种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格。

第三节 卡夫卡 一 作家简介

父母均为犹太血统,从小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倍受压制。养成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

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

9

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因此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 二 卡夫卡创作 1、短篇小说: 《变形记》(1913);《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生》(1919);《饥饿艺术家》(1922);《万里长城建造时》 2、长篇小说(三部均未完成):《美国》(1912-1914年写,1925年出);《诉讼》(又译《审判》,1914-1918年写,1926年出版);《城堡》(1922年写,1927年出版)

3、书信、日记与随笔:《格言集》《致父亲》《致未婚妻的情书》《致密伦娜的情书》

三《变形记》解读 1、故事情节:

《变形记》通过人变成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在异化的社会中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不再复形。家人逐渐厌恶了他,最后他在绝望中死去。

2、内蕴解读:

(1)人性异化:格里高尔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和凄苦孤独的心灵世界正是现代人无法沟通、冷漠无情的真实境遇,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状态;同时揭示了个人的孤独意识与负罪感。 (2)父子冲突(代沟):控诉了暴君式的父亲对儿子的专制与压迫,也是卡夫卡个人经历的折射。儿子在受到伤害后依然未放弃精神的抗争,反抗命运,在恐惧与绝望中产生强烈的悲剧意识。

(3)哲学思考: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世界的本质是荒诞和不可知的,人痛苦地生活在其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却要孤独地承受这种折磨。卡夫卡营造出人类脱离上帝之后的失序、失灵,他急于说明远离上帝之现象的感觉,凸显人类一旦离开了“那不可摧毁的”,生活就只会剩下荒谬与虚无,丧失生存的意义。他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的头衔。 3、象征结构:

(1)数字“三”具有美学和逻辑的意义:故事分成三部分(三幅一联、三位一体)、格里高尔的房间有三个门、家庭包括其余三人,三个佣人、三个房客、三封信、三月等。

(2)门的主题:贯穿故事的开门—关门。

(3)盛衰对比:萨姆沙家庭的兴旺与格里高尔的衰落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 四 卡夫卡风格

1、寓言性:使用隐喻性的象征方式。“城堡”既象征着帝国权力和官僚体制,也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永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2、荒诞感:人变成甲虫,事件设定给人一种荒诞感和惊奇感。Kafka的名字演化为形容词kafkaesque,收入文学字典,成为荒诞、恐怖的代名词。

3、梦幻感:真实和梦幻的融合,现实与超现实的交错,荒诞、象征与现实的结合。 “乡村医生” 的故事给人一种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感觉。

10

4、神秘感:文本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现实往往被推向极端,深入宇宙人生最深奥处,给人一种奇特的、神秘莫测的慰藉与诗意。

5、客观叙述:不带情感的冷冰冰的语调,句式简明,往往漫不经心,超然物外,使得平庸的事件变得更加可怕,触目惊心。卡夫卡喜欢运用法律和科学方面的术语,给这些词汇以讽刺性的精确,而且从不介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这正是福楼拜的手法。

6、细腻的心理描写:摈弃传统的写景状物、注重故事的写作方式,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回忆等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第四节 奥尼尔 一、作者简介

尤金?奥尼尔,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他博览群书,深谙欧洲戏剧传统,且深受古希腊悲剧、易普生、斯特林堡、表现主义作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提出“生活是一出悲剧”、“戏剧就是生活” 的看法。

其剧作思想深邃,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语言精练,艺术技巧新颖,笔下的人物生动而切合于生活实际,不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都有闪闪发光的性格,绝不悲观猥琐,甚至在死亡面前,同样能充满乐观情绪。他用象征的方法表现人类的问题,但并不解决问题。他认为在人类的生命后面,还有更伟大的力量——大自然。 代表作:《天边外》《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大神布朗》《悲悼》《送冰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路程》 二、代表作品《毛猿》

《毛猿》副标题《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是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一出象征戏。表现了一位一艘远洋轮上的司炉工、贱民“杨克”(Yank,Yanker美国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发现自我、寻找归宿但最终毁灭的过程,探索的是人类的归属问题。

扬克身上体现了原始人性与现代文明的不协调和冲突,他无法意识到现代机械文明已经把他变成了原始野兽,他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归宿,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毛猿”成为被现代文明所“异化的人”的象征。剧中邮船象征现代社会,扬克象征不断要求前进的原始人类、必须经历艰苦斗争才能取得生存权利的民族或国家。他又代表一种原始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推动世界前进,也可以破坏那个世界。 “杨克的确是你,是我。他代表着每一个人,他试图寻找归宿,我们都在拼命寻找归属。”

“大多数现代剧关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所关心的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三、艺术特色

1、“灵魂的戏剧”,主观性,表现人物自身及相互间情绪的矛盾、灵魂的黑暗部分和内心冲突与精神分裂。用最触目惊心的场景、最残酷的陷害、滔滔不绝的对白和强烈夸张的舞台背景来象征现代人可能面临的生活困境,这是对美国人曾经有的盲目乐观主义的挑战。 2、“面具戏”(Play of masks):把面具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通过面具的戴卸或错置来揭示人物痛苦的自我和扭曲的心灵。“以最明晰、最经济的戏剧手段,表现出心理学的探索不断向我们揭示的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深刻矛盾。” 3、既有传统戏剧的成分,追求戏剧的故事情节,保持趣味性和观赏性。又有现

11

代主义戏剧的特点,注重象征性。充分采用一切象征符号,如:颜色、服装、声响、面具、灯光、道具等。舞台效果:双重时空、角色面具、独白、旁白、分隔演区等。

第五节 乔伊斯/福克纳 一、意识流小说概述

1、意识流小说的理论来源: “意识流”(stream of conciousness)一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维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1890):用以描述处于觉醒状态的思想中连续不断的思维与意识流动的特点,把意识比喻为一股流水,指出“意识的不间断性”。 2、意识流小说的界定:

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 从现在情境中产生出对过去事件的飘忽不定的联想和回忆来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意识流小说一般以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意识为基本题材,把所描写的意识作为一块银幕,把小说的素材在它上面展现出来。它更多关注的是那些朦胧的、不能用理性语言表达的意识层次,即海面冰山下的庞大部分。传统的心理描写仍然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即便是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其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表现客观现实和人物的外在行为。注重表现人物精神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和自觉意识。而意识流文学则要求表现意识活动的一切领域,尤其强调发掘无意识领域,描写意识活动的非理性内容和变幻莫测的流程。 3、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它涉及的生活领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经验,以及这种经验的内容和方式,包括记忆、感觉、想象、概念和直觉;表达方式包括内心独白、感觉印象、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异地同台;象征结构、音乐结构、神话结构等等。

与传统的自由间接引语不同的是,自由直接引语(也称为内心独白)往往省略了“我(他)想、我(他)认为”等叙述中介,叙述句与人物的内心联想之间过渡直接,有的时候甚至分不清楚是叙述者的叙述句还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这类小说大大削弱了故事情节,关注的是人内心的精神本质而非外在行动。它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 例如用破折号(——)取代引号(“”),甚至取消标点。

二、代表作家

(一)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三)乔伊斯

在长达四十余年动荡不安的流浪岁月里,乔伊斯面对贫困、疾病和敌意,执着献身艺术探索。借主人公斯蒂芬之口,表达了自己一生的艺术理想:“我不想去为我彻底不信的东西卖死力。无论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力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某种艺术形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并以我可以容许的那些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亡和睿智。” 诗集《室内乐》;剧本《流亡者》;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觉醒》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乔伊斯的艺术创新对20世纪文学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有人

12